雷州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世皆汶汶,公独铮铮天道茫茫,予怀耿耿
TUhjnbcbe - 2025/3/26 21:58:00

符兆鹏像(百度图)

符兆鹏(—),小名符兆朋,字遄飞(遄,chuán),号抟九(抟,tuán)。广东省海康县塘尾社(今雷州市白沙镇)和家砖村人。清咸丰六年丙辰()补行乙卯()科举人,同治二年()癸亥恩科进士,钦点知县。历任安徽省太湖、涡阳、桐城、凤阳知县及和州升补六安州知州等。

符兆鹏在外为官时间很长,清正廉明,爱民若赤,建树颇多。是一位政绩斐然的循吏。他博学多才,诗文、书法皆工。光绪二十七年(年),病逝于六安知州任上,享年68岁。他逝世时,太湖名绅赵继修赠其一副挽联:

“读书几三十年,做宦几四十年,为端人循吏合几七十年,世皆汶汶,公独铮铮,方期尊宿长流传赋学诗衍佳口(1);

慈厚乃报以困,清廉乃报以贫,极正直宽平乃更报以惨,天道茫茫,予怀耿耿,太息灵光遽堕泰山梁木永哀思。”(2)

这副楹联,可算是对其一生的总结和恰如其分的评价。为了弘扬雷州地区的廉吏文化,现把符兆鹏的生平贡献做如下评述。

海康县塘尾社和家砖村位于雷城西20余里。坐北朝南,地势斜缓,村前是农田,风景秀丽。据《符氏族谱》载,和家砖符氏发祥于琅琊郡(lángyá,治所在今山东临沂城),为周文王之后裔。始祖原住福建省莆田县松树下村,因莆邑山多田稀,为子孙远虑,乃渡海入雷,卜居雷阳藤罗(特郎)村。至明朝迁界,先祖迁居雷城西郊外塘尾社和家砖村。后支分和家上、下等村。

符兆鹏旧居(邓春贵图)

道光十三年(年),符兆鹏出生于书诗礼让之家(3)。祖父符森楠,附生;伯祖父符森栢;伯父符建绪,字正卿;父亲符建邦,字佐国;母亲廖氏,继母余氏。符建邦生有三子。长子符兆龙,字伯臣;次子符兆鳌,字坤山;符兆鹏排行第三,为建邦幺子。

符兆鹏幼而脱颖,器宇轩豁。5岁能口诵《五经》章句,10岁则援笔成文。他自小立志。人们透过他的字、号可以了解到他的人生志向。他的字遄飞,实取自唐王勃《滕王阁序》的“遥吟俯畅,逸兴遄飞。”有勃发飞扬之意;他的号抟九,即是“抟扶摇而直上九天”的简缩,体现了他长大后要干一番事业的远大志向。因此,他自小严格要求自己,“德润其身,外隆师友,内睦亲族,孜孜于善。”有声黉序。后应童生试,得禀生,入县学。咸丰六年,年仅24岁。与本县贡生劳思澄一起参加广东“丙辰补行乙卯科”乡试,他中式第11名举人,而48岁的劳思澄中式第26名(4)。24岁就中举,在清代雷州进士史上符兆鹏当为第一人,一时声誉鹊起。

符兆鹏进士匾(残),符成璧图

同治二年(),符兆鹏赴京参加癸亥恩科会试,得第名。殿试,获三甲进士第19名。与两江总督、直隶南皮(今河北宁津)张之洞同榜,张之洞为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当年,全国总共录取进士名,其中一甲3名,二甲78名,三甲名。符兆鹏年仅31岁就名列三甲进士第19名,说明他是一个贯通经史、通彻古今和非常勤奋的人。

同治八年(年),符兆鹏37岁,正是年轻有为的时候。这年,他远赴文化发达的江南地区太湖县做知县。一任四年,至同治十二年止,由德凱接任(详见民国《太湖县志》)。他在太湖任职期间,做了大量的工作,政声日隆。主要有:

(一)重学兴教,重建文庙。文庙即太湖县学宫。据他亲撰的《重建文庙记》称:“湖为六皖望邑。文庙之建,肇自元代。自是以来,迭有兴废。至清代,广厉学宫,于学制尤极崇备。”但在咸丰九年(年),太平军“纵火炬之,仅存玉烛、口桥、泮沼及明伦堂墙数堵。”(5)文庙破坏极为严重。符兆鹏上任后亲临视察,看到整个学宫一片废墟,几成平地,非常震惊。他写道:“而湖学兵灾之后,颓残倾圮,瓦砾仅存。”为了尽快复教复学,重建校园,“前令文君乃谋兴建筑,甫(fǔ)鸠(jiū)工,而以序迁去。”这位“前令文君”就是广西临桂(今桂林)进士文瀚。同治七年(年)夏天,他会同教谕魏秀毓、训导吴彬等“劝捐重建”。准备动工时,文翰即序迁而去。这个任务,就落到继任者符兆鹏身上。同治八年,“兆鹏下车伊始,即与邑人士筹划”,决心“踵成之”。初接手,正是兵灾之后不久,“资费拮据”,困难重重。符兆鹏首先带头“捐廉”,发动全县士商踊跃捐款,然后规划,“以次聿新”:“殿庑门墙,悉仍旧址。首大成殿,次及廉庑、大成门;门东为名宦祠,西乡贤祠,前为棂星门,门前为泮池,池上有桥,桥之东西有门,桥前为双玉烛庙。”(6)这次重建,时间长达二年半:“经始于戊辰(同治七年)六月,迄庚午(同治九年)腊月而落成。”(7)。这是清代以来太湖文庙最大的一次重建。重建后的文庙,“焕然巨观”。此次重建,“其工料诸费,皆出邑中绅民捐助,而规画经营,极殚心力,朝夕董营缮者,则邑绅某某之劳。”(8)可惜这个“某某”,未署其名。文庙重建,体现了太湖官民齐心合力办教育的智慧。它的建成,为太湖县科举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场所。此后数十年“无欹侧”,对近代太湖县人才振兴和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符兆鹏《重修太湖县志序》,茂祺文化图

(二)主修《太湖县志》,保存历史文献。县志,是记载一个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的地方全书。《太湖县志》自道光八年(年)孙汝舟重修以来已经四十余年。经过多次兵灾,许多档案资料、历史文献散失严重。为了抢救历史文献,符兆鹏上任后,非常重视历史文献的整理和保护。认为修志“斯诚守土者之责,而诸士大夫所宜亟亟也。”在《重修太湖县志序》里,他介绍了这次重修《太湖县志》的原因和过程。他说:“岁己巳,余承乏兹土(承乏,暂任某职的谦称)。甫下车,即奉宪檄征邑乘,上资省志,爰集邑中绅耆为重修县志之议。”也就是说,安徽巡抚奏请朝廷重修省志,征召各属县编修县志,以备采择。因此,符兆鹏遂有“爰集邑中绅耆为重修县志之议”。当时,“适赵梓芳太史假旋在籍,乃延入局总司编纂,暨邑中多士,分门奏艺、考献征文。”赵梓芳太史,即赵继元,同治七年戊辰科进士、翰林院编修(后任江宁特用道节制督标,加按察使司衔,赠光禄寺卿),他是当代卓越的佛教领袖、杰出的书法家和社会活动家赵朴初先生太曾祖父。由赵继元任总纂,名至实归。体例方面,“其孙志所编,悉仍其旧。虽间有厘正,亦必搜讨,惟谨不敢蹈蔑古之愆。而近今数十年轶事及军兴来,城乡战守之宜,忠节死难之实,罔不毕书。至人物门,如儒林、文苑、孝友、义行,犹得春秋谨严之旨,不敢稍滥。亦可云详且慎矣。”(9)此志历经三年,于同治十一年(年)而书成。一共46卷,12册。分舆地、河渠、食货、学校、武备、职官、选举、人物、艺文、杂志等十个分志。志成后,请熙湖书院刻刊印行,后板藏熙湖书院。后人评论此志:“体例完备、纪事简洁、收罗丰富,序、志、传图、表诸体并用,为后世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史料。”(10)符兆鹏主修《太湖县志》,为保存太湖历史做了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该志今藏北京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等处。

(三)重修城池、县治、廨院寺。太湖县城历史悠久,雉堞巍峨,金城汤池。根据记载,“县治旧有土城,周七里。北负山,西南瞰河,环城有池。深广各丈余。门六,皆有楼。东‘仁和’,西‘天晶’南‘阜民’北‘肃政’。东偏‘来春’,西偏‘德胜’。明嘉靖四年,知县王良卿重修。万历间水涨,东北成河。崇祯九年,知县杨卓然建甎(zhuān,同“砖”)城,避东北水患。收缩止周六里。门六。东曰‘长泰’,东偏曰‘靖海’,西曰‘镇湖’,西偏曰‘永宁’。南曰‘汇江’,北曰‘驯龙’。皆有楼。有敌楼、窝铺、砲台。”(11)年湮岁远,几经修葺。咸丰间胡林冀帅军在此与太平军作战。受此兵灾,城池、县治受到严重破坏。加上太湖地处洼地,城内、外沟渠纵横。如城内沟东南有二条,西北有三条;城外沟西、南、北有三条。这样容易引发水灾。据记载,“同治八年夏,阴雨连绵,濠水涨溢。永绥门城圮数十丈。冬,和令门城楼被风折。”(12)兵灾加水患,对太湖城池、县治破坏非常严重。

同治九年春,符兆鹏在重修文庙的同时,又抓紧对城池、县治的“劝捐督修”。这次城池的重修,以加高、加厚城墙与疏浚沟渠并行,工程量巨大。重修后的城池,气势恢宏;县治,庄严肃穆,威仪十足,“一律完固”(13)。此外,还对太湖县寺前镇廨院寺进行重修。寺前镇廨院寺始建于南宋开禧元年(年),由廨元刘福成捐款倡建。是一座多年历史的名寺,香火延续不断。咸丰间,该寺也毁于战火。符兆鹏倡议并带头捐资,当地富绅也积极捐款。经此重修,古寺重光,禅风丕振,香火复盛。

太湖佛图寺,太湖县博物馆图

(四)秉公断案。符兆鹏在太湖县,因智断本县一桩通奸害夫案影响很大,在当地广为传颂。乡民谢春怀妻宋氏与公子哥儿周成勾搭成奸,投毒害死丈夫谢春怀,为小偷高隆所发现。符兆鹏视察时遇出殡顿觉蹊跷,扣棺返城并缉拿谢妻下狱。谢妻叔父、举人宋仁倚仗权势,向凤阳知府陈俊家诬告符兆鹏滥用职权。知府不分青红皂白传讯符兆鹏。为获证据,符兆鹏暗访高隆获得实证,真相终于大白。在证据面前,谢妻与周成不得不承认勾搭成奸、毒害丈夫的事实。谢妻与周成最终被正法。符兆鹏最后获得辩白。此事传回家乡雷州,文化界有识之士以此为内容,创作了雷剧《通奸害夫》,搬上舞台,到处演出。还印成雷州歌册,广泛传播,历久不衰,至今仍是雷剧的传统演出节目。(14)

符兆鹏在太湖任期四年,还为太湖县著名书院熙湖书院作记立碑等,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他心系太湖老百姓,即使他届满调任涡阳,太湖父老乡亲仍对其念念不忘。光绪三年,太湖名宿吴焕文六十寿辰并吴府吴焕文、吴名文、吴献文三兄弟新居落成,请符兆鹏为其志喜。符兆鹏欣然命笔,赠其“堂开画锦”四字。该书被制为木匾,饰以回纹实木窗框。现收藏于安徽省太湖县图书馆(如下图)地方文献陈列室—文献手稿收藏室内。这是他离开太湖之后与太湖父老乡亲互动的佳话。

光绪元年(年),满载盛誉的符兆鹏调任涡阳知县。这是他的第二个任职地方,此时43岁。然而,他在涡阳的仕途并不平坦。上任不到一年,即为固始县何庆剑接替。光绪三年,符兆鹏复任,只做了二年。光绪六年,三任。这次做了三年,算是在此任职最长的,但也未满一届。光绪十一年,四任。但只做了一年,即被毛誉颖所代。符兆鹏在涡阳任职一共七年,但进进出出,前后相跨11年。可见他在此地的仕宦经历十分坷坎。即使遭受排挤,工作不顺利,可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珍惜每一次任职的宝贵时间。他重民生、施仁政、抓教育、开民风的施政措施,极为老百姓拥护和爱戴。

涡阳县黉宫,李伟图

一是端正民风,兴办教育,培育人才。据民国《涡阳县志》载,光绪六年,符兆鹏第二次莅涡。“涡阳立县未久,地偏民僿(sài,粗鄙),榛狉(zhēnpī,形容不开化)浑噩(húnè,形容无知无识,糊里糊涂),习为故常。”(15)为了改变这种风气,“兆鹏大戚延聘刘志存、李钟俊诸名宿主讲义正书院,选邑中高才生数十人,庇(bì,遮蔽,掩护)厦给饩(xì,赠送人的粮食或饲料),日省而月试之。乡儒之资馆谷者,亦不时延接,为之指示教法,严定课程。”(16)这些尊师重教、奖教奖学的具体措施,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从此,“习业者鳞萃文风,遂以丕振。”(民国《海康县续志》)“初年应童子试者仅四百人,三年后且八百人,岁科试诸生之擢优等,充拔萃者日浸月盛。”涡阳人喜不自禁,甚至把他比作文翁化蜀,称其为立县以来对教育贡献最大的一人:“涡士比之文翁,自立县以来一人而已。”(17)民国《海康县续志》也有这样的记载:“兆鹏宅心仁厚,重士爱民。涡阳俗强悍好武,鲜事文艺。下车,即聘名宿主书院讲席,捐廉俸厚月课奖励,于是习业者鳞萃文风,遂以丕振。”(18)由此可见,符兆鹏为端正涡阳民风、发展科举文化教育和加快人才培养贡献实在很大。此外,符兆鹏还议修黉宫(即学宫)。光绪“十一年,县令符兆鹏议修黉宫。商同骥才,请准随粮加捐三年带征。”(19)这是他在涡阳重视教育的又一重大举措。可惜因在任时间过短未能完成就外调。此事只好交由后任高邮张树建完成。经继任者重修后的学宫,“庄严轮奂”。

《近代史所藏清代名人稿本抄本·孙毓汶卷》,大象出版社图

二是镇压“末后一着教”教徒韩汶举及缉拿邵步得、赵学盛、周广思等五人行窃案。“末后一着教”是以山东益都王觉一为首、利用宗教作掩护长期在民间进行反清活动的政治组织,分布于直隶、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湖北、四川等18个省。据符兆鹏《为捕获审办教匪事禀督抚藩泉巡府各卫门及汝宁府文》称,涡阳县地处偏隅,又与河南省按壤,最为匪徒出没之区。“本年夏初,卑职风闻河南汝宁府属涡阳县教匪案内,逸犯有向皖豫交界各处串匿情事,即经知会营讯,各自选派干练兵役,四出严密盘查。署卑职典史顾昱亦风闻此事,亦派干捕协同认真巡缉,旋于四月十六日,县典史营左军守备、守府移称,前准知会有涡阳县教匪向皖豫交界地方鼠匿等因,当经派兵协同盘查,昨值方把总秉仁领饷回营,又委令督同县差捕役认真巡缉,兹于本月十五日夜三更时分,据核犯总禀称,本月(日)二更时分,伊带同兵役巡至龙山集,见有六人在饭店住歇,刑(行)迹可疑,向问,言语支吾,随饬兵役捕捉。适河南汝阳上蔡各县兵役踵至,协同将其扭获,并获绸绉、洋炮、衣物等件。询名韩文举、李永贵、邵步金、邵步得、赵学盛、周广思,理合解禀等情,拟合移解讯究等因。并准添兵,协同捕差将文举等暨衣物等件一并解县。准此。卑职当即提讯。”(19)经讯问,得知韩文举是“末后一着教”教徒,并是该教的重要成员之一—汝宁教首萧凤仪的重外甥。其余李永贵、邵步金、邵步得、赵学盛、周广思等五人,是盗窃案,两案并审。

符兆鹏一面录供,一面奔走取证。为此,他先后向上禀请督抚、藩臬、汝宁府正堂周冠指示以及要求上蔡县派员协查。自光绪八年四月到八月间,他先后作了《为查明有无移营剿杨家寨情事示知复办一案申河南汝事府正堂文并教匪供词及物件单》、《为申办教匪事禀汝事府文》、《为匪犯韩汶举等批解归案审办事申汝宁府正堂周(周冠)文》、《为审办教匪事禀汝宁府文》、《为捕获审办教匪事禀督抚藩泉巡府各卫门及汝宁府文》、《为讯明匪犯情形及供词事呈汝宁府文》等多份。由于这是一起跨越多省份、多府县的政治案件,案情复杂,符兆鹏根据案情把它移交安徽按察司。“末后一着教”教徒韩汶举最后被镇压,其余5人也被究办如律。

英翰公祠,涡阳

1
查看完整版本: 世皆汶汶,公独铮铮天道茫茫,予怀耿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