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可以说直到改革开放前,湛江人的物质生活都是比较贫乏的。但湛江人注重吃,舍得吃,借着“靠海吃海”的优势,尽量将食物弄得丰富可口。湛江现在的有钱人绝大多数是穷人出身,当他们有条件出入高级酒楼品尝山珍海味时,仍然忘不了小时候的味道,哪怕是亿万富豪,有空的时候还是常吃这些廉价的食物。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湛江人以前穷时吃些什么。
过去,湛江地区的群众以番薯、大米、木薯、黍粟为主粮,一日三餐吃粥,而且以番薯粥为主。番薯粥有“薯擦”和“薯汤”之分,用番薯丝冲一点米煲的称为“薯擦”,用净薯丝煲的称为“薯汤”,越穷的人粥中的白米越少,一般贫农吃的都是后者。
湛江人的“薯擦”粥有番薯粥吃还算好的,每年青黄不接或遇番薯收成不好时,农民多以瓜菜代替粮食,如南瓜、冬瓜、丝瓜、青瓜、瓢瓜、西瓜等;如果遇到灾荒,则要采野菜、野果充饥,如鱼鳞菜、白花菜、香花菜、鱼腥草、稔子果、人心果、桑葚等。
穷人的菜一般是腌鱼水(也称鱼汁)、咸萝卜干、煲咸鱼或咸鱼汤,甚至一条生葱、生蒜也是一餐菜。我认识一位南三岛的大老板,小时候很穷,后来发达了,每餐都离不开咸萝卜干,最爱吃腌生蒜。
鱼干煲腩肉那时候人民大众的烹调方法不讲究,主要是以煲(瓦煲)、煮为主,不但鸡、鸭、鹅、猪肉是煲的,鲜鱼、咸鱼、虾、蟹、青菜、瓜都煲的。这位南三岛的大老板,吃饭的时候,经常是一个个瓦煲摆满饭桌上,有时接待客人也是如此,味道是不错,但卖相确实不敢恭维。
湛江人靠海吃海,近海者经常“采小海”补贴生活。涨潮的时候,抓点鱼、虾、蟹放入沙煲里用清水煲熟吃。退潮的时候就去挖蚝仔和螺仔,弄上几斤也可以是一道菜了。
海边还有一种不值钱的小蟹叫做蟛蜞仔,沿海一带的滩涂或毗接的水稻潮田中爬得到处都是。人们便将它抓来,碾碎,捣浆,腌制后做成蟛蜞汁,又咸又鲜香,很适合送粥送饭,或是蘸豆叶、番薯苗或豆腐,特别是蘸豆叶,那简直是绝配。就这样,一点点蟛蜞汁便能送一大碗饭一大碗粥,节约了菜肉,所以深受穷人家庭欢迎。
如果有条件的话,拿蟛蜞汁蒸猪肉,尤其是蒸那种半肥瘦的乡下肥猪肉。这猪肉蒸过后,夹着浓郁的咸香味道,与米饭一起落肚,好味又补身。
湛江渔民自制蟛蜞汁一位记者说过,他采访过的亿万身家的吴川大老板,在外应酬吃豪华大餐,请人吃上万元的宴席,其实如同嚼蜡。回到家里,大老板脱去西装,换上拖鞋,舀上一碗白粥就着一碟蟛蜞汁、咸虾、咸瓜、酸菜或菜头儿吃得不亦乐乎。
那个时候,穷人家办酒席,普遍是煎咸鱼、炒生蒜、煮萝卜、白切肥猪肉等待客。因而,雷州半岛有“陪嫁妹,狗虱锥、咸鱼头、任你煨”的民谚流传。
后来日子好过一点后,农村条件好点的人家或城镇居民,每日三餐有大米饭吃了,不过早餐大米粥或薯米参半。菜式仍是萝卜干、青菜、咸鱼为主,偶尔有鲜鱼、猪牛肉、鸡等,则让小孩吃或照顾老弱病人。
过去湛江人的日常饮食生意人每逢初二、十六(或是圩日)买五花腩猪肉拜财神,吃白米饭。如果出远门,常备饭团、咸鱼或番薯上路,当作干粮。
那时的酒楼饭店多以白切鸡、鸭、鹅、牛肉、猪肉、猪肝、猪肚及狗肉为佳肴。城市里有专门的茶楼,供市民饮茶吃点心,但乡下农民一般不饮茶,个别人喜欢“做中道”,合伙买猪头、狗、鸡、鸭分食。
当时还有一种特殊的外卖,即由货郎担着美食串街走巷叫卖,有焗鸡蛋、牛腩粉、芝麻糊、红豆粥、鸡粥、鸡饭等,都是知名的湛江小食,深受市民喜爱。
关于过去湛江人的饮食,你吃过哪些?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