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教育,但是因为家庭贫困、教育资源倾斜等问题导致大量学生无法完成学业,因此就有了“寒门难出贵子”的说法。宋朝虽然是比较富裕的朝代,但是因为三冗、岁币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有宋一朝的财政压力都非常大。朝廷尚且如此,更别说农民了.按理说宋朝读书人应该不是很多,但实际上宋朝的读书人远超前朝。我们以进士数量为例,宋朝一共录取了近4万名进士,是唐朝的四倍多。
为什么宋朝进士这么多?唐中后期有藩镇割据,但南宋偏安一隅,这两者也差不多啊。宋朝虽然相对富裕,但是两宋风云人物大半都是出自寒门啊。这怎么解释?只能说明宋朝教育领域的投入要强于唐朝的教育领域投入。宋朝助学措施扶持大量贫困学生读书,这是宋朝进士数量多的核心因素。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宋朝的助学措施,看看是如何扶持贫困学生的。
1:社会各界人士的援助
江郎:请问一下,你们有没有得到援助?
偏远地区的学子1:朝廷减免了我进京赶考的路费,这算不算?
贫困学子2:学校给我发了一些钱财和粮食,说是国家的贫困生补助,这算不算?
贫困学子3:有一些老先生竟然把书免费借给我看,这算不算?
贫苦学子4:我们家族出了个大人物,他在家族办理私学,给我提供笔墨纸砚,这算不算?
贫困学子5:我和那个家里面出大人物的学子是同学,不过我不是他亲戚,那个大人物的私学招收族亲以及贫困学生,这算不算?
贫苦学子6:大人物往我们学校捐了大量衣服,我领到了一些衣服,这算不算?
贫困学子7:我在太学读书,朝廷补贴我一些伙食费,这算不算?
根据本台记者报道,宋朝贫困学子收到大量的社会援助,这些社会援助主要如下:
1:图书援助:古代书籍是稀缺资源,很多家庭都买不起书,更别说贫困家庭了。宋朝时期有大量儒学人士免费把自己的书籍借给贫困学生,减少贫困学生购买书籍的开支,这一点翻开宋史能找到一大把的记载,嘉兴的茂得先生“多蓄书,喜借人”就是一个代表例子。
2:大人物回馈社会:有一些有成就的大人物,功成名就之后回馈家乡,在家乡建立私学,专门招收宗族子弟以及贫困子弟,提供免费的笔墨纸砚且不收取学费。不仅如此,还有一些人专门援助学校,让学校给贫困学生发放衣服和钱粮。比如陈氏家族创办的东佳书院、程式家族援助明道书院、范氏义学,这种大家族花钱买名声的事情屡见不鲜。当然其他朝代也有,只不过宋朝的规模要大一点。
3:朝廷援助:朝廷下令免除偏远地区进京赶考的费用,这对偏远地区的学子可是一个大福利。我们经常看电视剧里面有一些青楼女子卖身资助学子,为什么?就是因为学子家穷,没有路费进京赶考,宋朝就能免费提供交通工具,报销他们进京赶考的费用。(诏西川、山南、荆湖等道所荐举并给来往公券)
朝廷不止这点援助,宋朝会给贫困学子发放一些钱粮,以保障其完成学业。在太学、公办学校还会有相应的补助,比如学费补助和伙食费补助。(熙宁五年规定内舍生和外舍生都由太学供伙食)
4:贡士庄:宋朝社会援助机制十分健全,宋朝设立了大量“贡士庄”。以湖北鄂州的贡士庄为例,每年经营能有多贯钱收入,这笔钱全部用来资助学子。具不完全统计,浙江、江苏、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地都设立了大量的贡士庄,这些贡士庄就是当地学子完成学业的一大助力。
贡士庄本身就是慈善机构,社会各界人士直接捐款到贡士庄,然后贡士庄拿这笔钱购买土地、房产,然后收利息养学子。据悉两宋学子中有近六成都是贫困生,“士人十之七八无常产”、“贫穷者多”诸如此类的记载不绝于书。如果没有贡士庄,我们很难想象这批士人该有多困难,他们寒窗苦读十年都有可能没钱进京赶考,这是一件非常残酷的事。(ps:下图节选《宋代贡士庄考论》)
两宋受儒家影响颇深,虽然军事能力差一些,但是比较注重于民生疾苦,受儒家教育的官员常常会选择回馈社会,比如广东雷州府知府一次就捐款五十万、江西吉水县知县陈升之援助贡士庄。
2:广文馆
记者:请问一下,您是如何考上进士的?
进士:还记得我当时心里也没底,但是考试前去广文馆补习,这才考上的。
落榜学子:我第一次也没考过,后来去广文馆复习,第二次才考过的。
记者:这个广文馆是一个补课机构吗?
宋朝学子:你可以这么理解,不过这是朝廷办的,不收什么钱,吃住和学习质量都挺高。
记者:请问一下,您为什么要办广文馆?
宋朝皇帝:那当然是让百姓感受到我重视教育啊。
广文馆在唐朝就有了,但是宋朝对广文馆尤其重视,有宋一朝开展了三次大规模兴学运动,在全国广建学校,史书对广文馆的规模描述为“学校之设遍天下,而海内文治彬彬矣。”这学校非常有特点,教育质量高、吃的好、住的好,重点是还非常便宜。为什么宋朝要设置广文馆,其实就是给进京赶考的学子突击补习功课、给落榜学子复习的补习机构。
补课费大家都知道是比较贵的,但是宋朝却反其道而行之,不收贫困学子的补课费,而且还非常重视学校质量。宋朝皇帝认为“学校卑陋,食饮疏薄,未足以称朕教养待士之意”,意思就是说如果学校不好,吃喝不好,那就无法展现皇帝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因此经常派官员巡视广文馆,对广文馆极其重视。
3:学田制
记者:请问一下,你是如何读书的?
贫困学子:我比较倒霉,没有收到社会援助,也没去过广文馆,就一直在学堂读书。
记者:那请问一下,学堂学费贵吗?
贫困学子:也没感觉有多贵啊,我们学校有学田。
记者:我明白了,你是半工半读,一边打工一边上学。
贫困学子:你想多了,我们学田是出租出去的,学校收租子,然后补贴我们读书。
宋朝的学校一般都有一定的学田,这些学田大多来源于:朝廷赐给、地方政府赐给、官员富豪援助、学校自主购买。这土地不是让学生半工半读的,而是对外出租,用每年收上来的地租补贴学生。根据孙彦民的考证,北宋有38所学校有学田,南宋有所学校有学田。宋徽宗时期全国学田一年收入缗,补贴学生用了缗,援助了个学生,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量,至少在古代是绝无仅有的,全世界都找不出第二个如此规模援助学生的朝代。(ps:1缗=文,下图节选自《宋代的学田制度》)
宋朝的学田制度的贡献非常大,对宋朝的思想、文化发展都有很大的助力,后世王朝也沿用了学田制度,宋元明清四代王朝共计多年,该制度对中国古代教育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宋朝有如此善举,外加健全的社会援助制度,多种助学措施为贫困学子保驾护航,这才能完成学业,大量寒门人士通过科举改变了命运,继而回馈社会,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宋朝的助学措施也就越来越完善,规模越来越大。
致敬引用的文献以及其作者:
毛晓阳所著《宋代贡士庄考论》
周建全所著《浅谈宋代政府对寒门学子的资助》
贾灿灿所著《宋代的学田制度》
张瑞杰所著《宋代学田制度综论》
王玉功所著《宋朝助学活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