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秦观,这个苏轼的心爱弟子为何如此忧伤
TUhjnbcbe - 2025/3/9 11:52:00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秦观的人生就像他的这句词,前途渺茫,仕途无望,看不到出路的人生让他绝望。

他的一生,以才立世,以情处世,最后却凄凉离世。痛苦是文学的温床,所以他的词,大多是忧伤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仿佛这个世界上,他是最伤心的那个人。

拜师苏轼

苏轼出生于书香门第,秦观也不差。高邮秦氏虽算不上达官显贵、豪富之家,却是不折不扣的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与苏轼一样,秦观从小天资聪颖,博览群书,精研兵法,胸怀大志。

年少时的秦观,是街头的鲜衣少年。史书说他“少豪隽,慷慨溢于文词。”他为人豪迈,出口成章,举手投足之间都散发着书香门第贵公子的无上风华,在《行香子》一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悠然自得的青春时光: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扬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青少年时期的秦观,遵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一边读书不辍,一边漫游四方,以经风雨见世面,为将来的仕途做准备。

成年后,秦观结束游历,第一次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他对自己满怀信心,认为定能魁甲登高地,然而当年放榜,榜上却没有他的名字。

秦观有点诧异,但很快接受了事实。在那个才子灿若星河的年代,竞争何其激烈,第一次考试,落榜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三年之后,秦观再次踏进考场,依旧名落孙山。

两次落第,使秦观不得不反思自己: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通俗点说,就是曾经读书,自负聪明,有些膨胀,没法沉下心来学习。

能把自己的问题找出来认真对待,就已经成功了一半。秦观痛定思痛,两次落榜之后,反倒催生出他更强大的学习力。

除了刻苦,秦观也认识到,一个人光低头读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人赏识和举荐,才能入仕。他萌生了拜苏轼为师的想法。此时,这位文坛领袖正在离他家乡不远的徐州任知州。

为表敬意,秦观写了一首《别子瞻》,托人送给苏轼。

人生异趣各有求,系风捕影只怀忧。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

……

第二年,苏轼为防洪主持修建黄楼,秦观特意写了一篇《黄楼赋》去拜访。

“......

御扶摇以东下兮,纷万马而争前。

象罔出而侮人兮,螭蜃过而垂延。

微精诚之所贯兮,几孤墉之不全。

偷朝夕以昧远兮,固前识之所羞。

......”

苏轼阅罢,不禁被秦观的才华惊艳,盛赞他“雄辞杂令古,中有屈、宋才”,当即决定将他收入门下,秦观由此成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苏轼

拜师仪式办得相当隆重,秦观执弟子礼,仪态雍容,论说雄辩,令人为之侧目,苏轼盛赞他为“杰出人士”。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有了大文豪苏轼做老师,秦观声名鹊起。元丰三年,在苏轼的勉励和多方推荐下,满血复活的秦观再次参加科举,一举中第。

秦观由此进入仕途,他仕途舒心的日子非常短暂。刚开始,“调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后经苏轼举荐,受任太学博士,又升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之后便卷入北宋的党争,被逐出朝堂,一贬再贬。

流连风月

文人多才,烟花女子多情,在古代常常相伴出现。才子秦观也不例外,早在他少年纵游江南时,就曾初涉风月。

江南自古是温柔之乡,所谓“青楼画阁,绣户珠帘”,“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

初涉繁华,秦观免不了要去烟街柳巷长长见识。据说有一日,遇到一位富绅在刁难歌女,富绅写劣质词,歌女不愿意唱,富绅怒而骂之。秦观看不过,挺身而出,当场填了一首词,歌女看后缓缓唱出,琴曲和鸣,听得众人如醉如痴: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浣溪沙》

片刻之间,秦观就解了歌姬之围。似乎从那时开始,他的人生便有了风月的底色。

据统计,秦观流传至今的多首诗词中,约四分之一与爱情有关,其中的主人公大多为烟花女子,以至于同为“苏门四学士”的黄庭坚劝导秦观,少沾惹一些风流事,不要沉醉于风尘。

《艺苑雌黄》记载,秦观路过绍兴,曾经小住,期间爱上了当地的一名歌伎,才子风流,佳人有意,秦观写下了名动当时的《满庭芳》: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因为这首词至情至性,韵味悠长,苏轼戏称秦观为“山抹微云君”。

后来,秦观又恋上一位歌女,两人发生了真挚的感情,可因为自己人在仕途,纵然相恋成痴,依然不能结成正果。于是秦观写一首《鹊桥仙》,借牛女双心的鹊桥相会寄托他对这位歌女的恋情。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在秦观看来,真正的爱情,无关风月,不争朝夕,只要心中有彼此,什么时间、距离,通通都会给爱让路,此爱隔山海,山海亦可平。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

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

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这首《八六子》是秦观创作的名篇,据说也是为一位歌姬写的。

秦观用自己婉约的歌词在风月场留下诸多佳话。不同于其他文人的逢场作戏,秦观对青楼女一往情深。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他的人生充满了困顿失意,落魄的才子和风尘女性的漂泊命运天然的产生交集,使得他对她们充满了同情,祝她们为知己。

仕途坎坷

秦观的机遇拜苏轼所赐,他的厄运也同样源于苏轼,作为苏轼的弟子,他的仕途与恩师同生共降。

苏轼仕途坎坷,屡次被贬,秦观跟着走下坡路。但秦观远没有苏轼洒脱,他的词细腻,心更细腻,贬低的打击就像是铁锈般一点点腐蚀着这位曾经“豪隽”的少年,给他的心灵投下了一道又一道阴影。

年,秦观在蔡州任职,写下一首《水龙吟》,其中有“天还知道,和天也瘦”的句子,这本是很普通的一首词,居然也成为党争的把柄,被对手斥为“高高在上,岂可以此渎上苍!”一次小贬,被罢去正字。

年,秦观好不容易获得了一个升迁的机会,不到两个月就以“不检之罪”被弹劾,其原因还是因为他写的词。

接二连三的政治迫害,使秦观十分失落。“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为排谴愁闷,他开始念佛谈禅,并为僧人抄写佛经,以此打发无聊的生活,释放郁闷的愁绪。

年,哲宗亲政,“新党”还朝,作为“旧党”成员苏轼的弟子,秦观再次被贬。这次的处分是“削秩”,就是将所有的官职封号去除,活生生沦为一个十八线小城的低端小吏。

一贬再贬的困境,几乎打消了秦观对仕途的任何幻想。如同大多数读书人一样,他不敢再高声言事,只能苟且地活着。

年,秦观被贬郴州,独居旅舍,春寒料峭,夕阳西下,杜鹃悲啼,念往事烟霭纷纷,瞻前景不寒而栗,秦观内心的悲苦无处诉说,只能对着眼前的山水无奈发问: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使秦观无法释怀的是,他读过的书,学过的道理,在官场上完全没有用处。对于一个书生来说,这无疑是致命的。

在官场上找不到出路的秦观,将一片深情寄往风月,希望以此寻一份寄托,将心灵安放,不去管窗外车水喧嚣,不去在意那些官场的无端伤害。

正因为如此,他的词超越了一般婉约派词作的浮华艳丽,将风月场中女性特有的孤独飘零和多情伤怀描写得淋漓尽致,情感与心灵纯挚,从而升华出了人性与社会学意义上的高度。把婉约词狭小的意象开拓出了阔大的境界,成了大宋词坛一个独特的存在。

临泉含笑

秦观的人生绝少有风华正茂的亮色,更多的是愁苦和愤懑,是怀才不遇的苦楚和颠沛流离的困顿: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充满了才华,他没有施展的位置。他的人生就像熊市的股票一样,不断下跌,直到跌停。

年,秦观身处雷州,仿佛是到了天涯海角,举目无亲,内心深感绝望。他预料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亲手写下一首挽词,想象了自己辞世的情景:

婴衅徙穷荒,茹哀与世辞。

官来录我橐,吏来验我尸。

藤束木皮棺,槁葬路傍陂。

家乡在万里,妻子天一涯。

……

当年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已经成为心如枯槁的老者,第二年,秦观去世。

《宋史文苑传》记载,秦观“至滕州,出游华公寺,为客道梦中长短句,索水欲饮。水至,笑视之而卒”,终年52岁。看着那碗水,他发出了一声苦笑,笑自己空负才学,无力回天;笑自己身世飘零,人生失意。

也许这才是他真正的解脱,他愁郁了一生,终于在这一刻笑着结束。他再不用盼着“金风玉露”的相逢,也不用“歌一阙,泪千行”,而是“春络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苏轼得知后,“两日为之食不下”,不胜悲叹说:“哀哉,痛哉,世岂复有斯人乎!”

同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这样总结秦观的一生:

官不过正字,年不登下寿。间关忧患,横得骂垢。窜身瘴海,卒仆荒陋。

如此坎坷的人生际遇,即使秉性坚强的人,可能也会不堪忍受,更何况是秦观这样柔弱深情的人。

“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这是苏轼对秦观的评价,意思是说拿一万个人,也无法赎回他的价值。

确实如此,秦观在世时,北宋词坛无人能遮掩他的光芒。秦观辞世后,几百年间也再无一人能承袭他的风韵。

可叹秦观,他生在大宋最好的盛世,有着最惊艳的繁华。我们屡屡称赞大宋是文人的天堂,但拨开时间的迷雾,看到的不是万千华厦,而是满目凄凉:狱中豪哭的苏轼,无人安葬的柳永,流落街头的李清照,还有仰天绝望的秦观。

大宋没有给秦观施展才华的舞台,这种无望的人生铸就了他一生的悲情。仕途之苦,爱情之殇,秦观用尽一生挣扎,写出了人间至悲之音。

多年后,清初才子王士祯经过高邮,想起了多愁善感、笃于深情又人生失意的一代词宗:

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年。

1
查看完整版本: 秦观,这个苏轼的心爱弟子为何如此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