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最北的城市,
人们会想到冰天雪地的黑河市;
提到最南,
人们也会想到阳光沙滩的三沙市,
但一提大陆最南端的城市,
大家却一时答不上来。
这座大陆最南端的小县城,
藏着最狠的一群人:
上山打老虎,赤脚走火海。
但是,它存在感很低。
直到去年,一颗菠萝让它上热搜:
大陆有个县城,菠萝的年产量就达到70万吨。
今年,甚至上千名的主播跑到这里卖菠萝。
这座小县城就是徐闻。
城如其名,徐徐而闻。
动图
源于bilibili飞跃徐闻
中国每三个菠萝,
就有一个来自徐闻。
站在35万亩的菠萝田,一望无际,
也难怪经济学家厉以宁感叹到:
这真是菠萝的海。(谐音:波罗的海)
图
源于小红书--凡境旅行
首先,徐闻的菠萝年产量占到广东种植面积的43%,约占中国的三分之一。
夸张说一句“中国人的菠萝,都被徐闻承包",都不为过。
"中国菠萝之乡”,徐闻可不是浪得虚名。
图2|SuPer熊猫人
这一颗菠萝,还得从民国说起。
华侨倪国良,带着多株“番麻”种苗从南洋回国。
这一颗种子飘洋过海,最终落在曲界镇愚公楼的土地里。
往后,愚公楼菠萝成了东南亚有名的牌子。
倪国良成了广东种菠萝的第一人,徐闻也成了中国菠萝之乡。
如今,人们提起徐闻是具体的味觉记忆。
咬开一口菠萝肉,甜甜的糖汁流入嘴里。
旋即,果肉在齿间留下香烈的菠萝味。
当地评价菠萝有这么一句话:
身披龙麟、头戴凤尾、肉中带金。
徐闻人有多努力栽培菠萝?
光从花样起名就能看出来。
听听这些菠萝名号,一个比一个大。
“金菠萝”“金钻凤梨”,跟金银珠宝沾上边,菠萝也变得金贵;
“甜蜜蜜菠萝”“手撕菠萝”,光是听,就能感受到菠萝的味道和口感;
“西瓜凤梨”,双果一体的甜,一定赛过西瓜。
菠萝,早已成为徐闻的名片,也让它走上发家致富之路。
年,徐闻的菠萝差点因为疫情烂在地里。
但是,当地政府摸索出直播的方式,
用场直播一举将滞销的菠萝卖掉,
甚至,单场就卖掉30万斤菠萝。
就连县长也下场,给网民示范如何切菠萝。
图
源于央视新闻
从此,“徐闻模式”在全国打出一片名声。
徐闻,成了广东直播第一县。
近日,上千名主播穿着菠萝文化衫直播,
在疯狂呐喊:徐闻的菠萝,在喊你来吃。
图
源于湛江日报
甚至,从徐闻开出“菠萝专列”,只为菠萝香满全国。
真可谓“中国菠萝看广东,广东菠萝看徐闻”。
图
源于小红书--凡境旅行
再来看看地图,
这片“菠萝的海”到底在哪里?
它南临琼州海峡,北靠雷州半岛,
在大陆的最南端,
可谓大陆之角,神州之尾。
身处湛江市的徐闻,
则是在这个尖尖角上,
这个尖尖角的县城,有千年的历史。
早在汉武帝时,就设置了徐闻郡,还开辟了徐闻港。
据史书记载,徐闻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
浩浩荡荡的船队带着丝绸,越过琼州海峡,
驶向斯里兰卡和印度南部,载满一船船奇珍异宝归来。
“欲拔贫,诣徐闻”,是古人对这片热土的向往。
坐拥北部湾和南海的徐闻,一抹湛蓝成了底色。
在灯楼角的浅海一带,有着“中国最美海岸”的美称。
徐徐海风吹来,待涨潮时分,
双海拥抱拍打,即成了一道十字浪。
也有人浪漫地称十字浪为“接吻潮”。
徐闻的海底,也有另一片世界。这里有面积最大、种类最密集、保存最完好的珊瑚礁。
自秦汉时期,徐闻人就开始海产捕捞活动,他们向来都是靠海吃饭。
在匮乏的年代,人们利用珊瑚石和蚝壳建造起屋子。
当地人都称这是会呼吸的屋子,因为冬暖夏凉,抗风吸潮。
如今,珊瑚屋也成为一时的热门景点。
徐闻的西连大井村,全村户家家户户都采集珍珠,总面积达到2万亩,被称为“中国第一珍珠村”。
天时地利人和,徐闻晒盐也有一手。
因为背处雷州半岛的西部背风坡,气候适宜晒盐,
徐闻盐场,是古老的盐田之一,也是广东四大盐田之一。
在大陆最南端的徐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在历史上,“极南”意味着蛮荒之地,那时的雷州半岛,气候炎热,生存环境恶劣,不宜人居住,徐闻人极力地寻找一种生存之道,或向海讨生,或耕种土地。
最终,他们用自己的血性染红这片土地,才拼出了“菠萝的海”。
图
徐闻阵式藤牌功班舞
在千年激荡中,不同文化的碰撞之下,这片红土地孕育出猛烈的“雷文化”。
他们有着各种彪悍的民间仪式,从爬刀梯、过火山、放铁炮到穿镰功等等。
光听名字,就令人发怵,也让人感叹:这是何等彪悍的族群。
比如,在元宵节的晚上,徐闻人都要走过一遭“过火山”。
他们将黑炭烧红,把它们铺成2米宽,4米长的火山路,烧到火光冲天时,人们迅速地赤脚跑过,意在辟邪求平安。
“四州之人以徐闻为咽喉”,徐闻向来是兵家驻守之地。
一旦遇到侵略,徐闻人也不怕,会抄起家当拼命。
当地的著名景点灯楼角,就有过抗争的血泪。
早在鸦片战争,徐闻一直被外国侵略者觊觎,再到抗日期间,当地人曾经为了阻止日军利用灯塔登陆角尾乡,一举推倒了这座塔。
直到建国后,广东政府重建灯楼角。
至今,它成了标志性建筑。
建国前,徐闻县有数十里的原始森林,虎患横行。
据统计,-年,徐闻县内一年下来,有多人死于虎口。那时候,人们不仅夜里怕虎,白天都怕虎,一到黄昏,就会拴起家里的栅栏。
在曲界的佛图村,因为夏夜闷热,几个人搬起板凳在外面睡着,仅一人睡在屋里,当时屋里亮堂,老虎竟敢跳入屋里,把人咬死。
后来徐闻人开始自行组成打虎队,家家敲锣打鼓,举起火把,打虎伏虎。
直到年,徐闻的虎患才被消灭。
图
打虎人
正如红土地,徐闻人的性子也这般地猩红热烈。
小城,自有性格。“其地迫海,涛声震荡,徐徐而闻乎”,大抵说的是徐闻。
也许提起菠萝,人们也不会第一时间想到徐闻,但是,它不在乎。
因为它有自己的节奏,不争不抢。
它虽没有网红城市的名气,但总能让人听到“徐闻”的名声,比如,前几年爆红的《隐秘的角落》,拍摄地就是湛江。
图
电影《隐秘的角落》
人们才发现,原来还有一个这么宝藏的地方,徐闻,也就像这么一个角落,隐秘不被看见。
再比如,在年武汉疫情最严重之时,人们听到“湖北”二字,就像听到瘟疫,都不愿意接收滞留的湖北人,那时,徐闻及时伸出援手。
甚至,当地政府为滞留的名湖北籍同胞,建立一个“湖北村”,徐闻志愿者许姐生怕湖北同胞吃不惯粤菜,亲自炒了辣椒酱给他们。
菠萝的海,也很暖,很治愈。
图|安置区,医护人员及志愿者给留观人员送上饭菜
就连明朝大戏剧家汤显祖,都曾夸赞“此邑士气民风,亦自惇雅可爱“。
徐闻对自家的东西总是自豪满满,就像他们宣传菠萝,可以开出一列列“菠萝专车”,向全国宣传。
靠海吃饭的人们,总有一种从容和包容。
图1
日日影像
隐秘的角落里,也藏着徐闻人的慢生活。
面对骨感的现实,徐闻人或许会说:
生活很苦,但菠萝甜啊。
是啊,小日子总是得过下去的。
三五月份时,去“菠萝的海”里尝一口甜蜜蜜;
在路边骑楼下或小排档里,嗦一口腌粉,即是满足;
趁着好时节,一人就可以拥有一片海,
待潮水退下,赶海拾贝,看着海边的落日。
只要你对徐闻有所了解,就很容易对它上头。
参考文献:
1、徐闻,百闻不如一见
2、徐闻县地情网:徐闻概况
3、知乎:徐闻,被低估的极南之境
4、百度:探访徐闻千年古盐田,感受盐耕文化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