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广西梧州离珠江口公里的西江水域惊现一头海洋生物——中华白海豚!
经过个体识别后得知,它跟前段时间多次误入广东佛山、肇庆流域的白海豚为同一只!在最后一次搜救行动中,能清楚看到该白海豚的背部出现大面积棕黄色斑块,是皮肤感染所致,情况十分危急!可遗憾的是,经过多方努力,还是未能帮助它活着回到大海[1]。
图源:澎湃新闻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在淡水水域发现中华白海豚了!仅最近的年11月,东江广东惠州段就发现了一头迷路的白海豚;年年末,一头老年白海豚也因为迷失方向误入了广东佛山的沙口水利枢纽站......
这些数量稀少,原本生活在海洋里,被列为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中华白海豚,近些年为何如此频繁跑到不该去的地方:
要么频繁游进淡水河里
要么搁浅在岸上
要么被越来越多的游客拍摄到
是它们的数量恢复了,还是没地儿去了?
01一级宝贝白海豚的重重危机
根据ThomasA.Jefferson年的估算数据,中华白海豚全球数量仅剩头左右,且还在持续减少[8]!目前,中华白海豚跟我们熟知的大熊猫、穿山甲和东北虎(对!前段时间闯入黑龙江一个村庄的“完达山1号”就是它们的一员)属于同一个保护等级;跟库氏砗磲(下图)和数量只有多只的大熊猫同为易危物种(VU)[10],被称为“水上大熊猫”。
注:a.地图中粉红色块状区域为中华白海豚的全球分布带
b.地图中“红、橙、黄、绿、青、蓝、紫、黑、浅蓝、灰”图标分别代表:东台湾海峡(中国)、厦门湾(中国)、珠江口/香港(中国)、雷州湾(中国)、北部湾沙田(中国)、三娘湾(中国)、马来西亚古晋、泰国素叻他尼府、泰国卡农、孟加拉湾等全球10个中华白海豚主要栖息地和种群数量
中华白海豚(学名:Sousachinensis),又名妈祖鱼、印度-太平洋驼海豚,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经东南亚海域延伸到印度东北部沿海(上图),生活在河口的咸淡水中或近岸的浅海里。在这个横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分布带上,白海豚的种群分布并不是连续的,不同种群零散分布在各个河口及其近海区域[8]。不过,根据王先艳等()的调查研究,历史上中华白海豚在中国海域曾经有连续分布的较大种群[14]。
本图改编自BingyaoChenetal.(),由于原文献主要研究厦门、沙田-草潭、三娘湾中华白海豚种群的色素沉着模式,对上述三个种群的栖息地斑块作了绿色标记。改编后红色和绿色斑块在本图中无特别区分,均代表我国中华白海豚种群的栖息地分布
在我国已发现的栖息地中,由于现有大部分关于中华白海豚系统性的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香港种群(近些年也陆续在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等各河口区域进行研究),在ThomasA.Jefferson()的研究以前,少有对海南岛西南海域(下称:三亚海域)新发现的中华白海豚进行研究;且部分学者依据“中华白海豚不会生活在纯海洋环境的海域里”等经验[16],认为三亚海域发现的“白海豚”为不同物种,所以有的文献并未把该海域存在的中华白海豚种群统计在内。
但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简称深海所)研究员李松海团队于年的实地研究表明[17],在三亚海域水深小于20m的区域内,多次观测到群体性存在的中华白海豚;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BingyaoChenetal.()等相关研究和文献中中(如上图),亦有标注中华白海豚三亚种群。
三亚海域拍摄到的中华白海豚种群
图源:SonghaiLietal()
中华白海豚在年便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它们依此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但数量却仍在持续下降。其中,规模最大的中华白海豚珠江口种群(头),其数量正以每年2.5%的速率在减少,照此速度,在未来50年内超过一半的个体将会消失[18],而其他数量较少的种群也将面临更高的灭绝风险。
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也许你会好奇,采取保护措施都不顶用?是什么造成中华白海豚如此严重的危机?
02越来越窄的生活圈和朋友圈
鲸豚研究专家郑锐强博士表示:栖息地衰减(围填海、海岸建设、海洋工程等导致了栖息地减少),人为活动干扰(陆源污染、过度捕捞、废弃渔具、海洋噪音等)以及种群隔离,是影响中华白海豚生存的三个主要威胁因子。
栖息地衰减是近岸中华白海豚的主要威胁因子。我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围填海、海岸建设、海洋工程等工程建设产生的水下噪声、悬浮污泥不仅严重影响白海豚的日常觅食、栖息、交配等活动,也因影响了鱼类的活动从而间接影响白海豚的食物来源。环境污染、围填海工程等更容易造成白海豚栖息地衰退以及破碎化,进而影响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人为活动干扰也对白海豚的生存造成巨大威胁。比如过度捕捞造成白海豚的食物来源数量下降,甚至导致白海豚与人类抢鱼吃,这样铤而走险的举动使得有些白海豚身上留下触目惊心的痕迹——捕食时被船只或螺旋桨划伤它们的背鳍;渔业垃圾、废弃渔具也会导致白海豚被缠绕其中;不仅如此,由于处在食物链顶端的白海豚对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有害物质的富集能力强,这些损害生物身体机能的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在白海豚体内富集,有害物质在白海豚体内含量远高于其他鱼类。
种群隔离是目前中华白海豚种群繁衍的最大挑战。目前,我国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严重片段化,且不少种群由于年龄组成日趋老化,导致种群结构越来越不合理。珠江口及厦门的白海豚种群在遗传上可能已经出现了分化现象,而汕头白海豚种群目前90%的时间都在觅食(白海豚正常的觅食时间一般为60%),生育率极低。
以粤东海域(汕头)的小种群中华白海豚(13头)为例,年一头被命名为“亮叔”的母海豚曾生育了一头小白海豚“福星”,这头代表着一个种群希望的白海豚,在这个世界存活不到一周就夭折了;而近10年来,包括“福星”在内的所有新生个体(3头)无一幸免。对于大多数哺乳动物来说,种群下降到这个数量,等待他们的只有一种命运——种群灭绝[22]。
亮叔(左)和它夭折的孩子“福星”
03保护措施杯水车薪,需要你我齐参与国家一直重视中华白海豚保育状况,在完善法律、建立保护区、提高公众保育意识等方面努力,尽可能为中华白海豚构筑一个安全家园。
但尽管如此,根据IUCN的评估,近年来中华白海豚的数量仍旧呈下降趋势[8]。这也在提醒我们,目前我们对白海豚所采取的保护措施还不够。例如我国现有的中华白海豚保护区,虽然保护了中华白海豚的部分栖息地,也减少了人为活动的干扰,但是却无法完全覆盖其主要栖息地。同时,国家近几年对陆源污染的有效控制,减少了海洋污染物对白海豚的影响,但是在治理海洋塑料以及废弃渔具等方面,依旧任重道远。另外,如何针对近岸养殖以及捕捞活动进行科学规划与有效监管,也将直接影响到白海豚的栖息地质量。
中华白海豚的保育重在种群的延续和与生存环境的和谐共存,如果仅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