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渡海演练有的翻船,有的漂到越南韩先楚任
TUhjnbcbe - 2025/2/15 19:34:00

年初夏,和煦的阳光洒向刚刚获得新生的中国。40军、43军展开了准备渡海作战的海上大练兵,官兵们面对茫茫的大海,思潮起伏,顾虑重重。

琼州海峡宽达百余里,最近的距离也有六七十里。对于不习水性的士兵来说,那汹涌澎湃的浪涌,是不可逾越的……

即使在天气晴朗的日子里,那波浪也奔腾着,追逐着,向着岸边的礁石狠狠地扑过来,发出沉雷般的巨响。

在狂风呼啸的日子里,那狂涛更是气势磅礴,犹如千万匹烈马在奔腾咆哮,势不可当。

而且天上有敌机,海上有敌舰,岛上有重兵,怎么办!

当时,一些人战争观念逐渐下降——认为已经基本上解放,已经打到了大陆南极,而且部队自入关南下连续作战,又正值春节到来,所以和平享乐思想比较严重,有人开始买表、买笔、买花枕头……

一、解决思想波动是提升战斗力的关键!

挺进雷州半岛之后,就提出了渡海作战准备,但对有些人来说,是“事与愿违”:也没有深入进行思想动员,练兵活动曾经一度产生过较大的思想波动。

1、认为“四野其他部队休整了,为什么我们还打呢?”

这两个军(40军和43军),从从冰天雪地,一直打到热带海岸,打仗在前面,结束在最后?平津战役以后,这两个军作为南下的先遣部队,执行了横渡长江的艰巨任务。

这次两军又共同受命打海南岛!

2、对大海的恐惧心理。

许多战士看到海水像一层层的屋脊和山峰,心里就发慌,甚至有的战士夜间站岗听到海潮哗啦哗啦响,吓得跑了回来。有人认为渡海作战就是“九死一生”、“有去无回”。

3、有人幻想。“上级一定有办法派飞机、军舰来配合!”“兄弟部队可能来换防,我们先练着!有些人盼望“岛上的敌人最好投降、起义,或者跑掉!”想来想去一句话,最好不要自己打。

有的人在吃饭的时候,用筷子指着鱼说,“鱼呀!!今天我吃你,明天轮到你吃我了。”

比较落后的,上船回来,就躺下睡觉,或者讲怪话。少数人甚至闹神经病、装病、大吃大喝。

但是更多人是经过长期战争考验的,“过去大川大河都过来了,今天这最后一道沟就过不去了吗?”

粤桂边战役出现了许多英模功臣,他们愿意继续高歌猛进。“新人”想立功、入党。少数人愿意在最后最大的一次战役中好好表现,决心用海水洗去过去的污点。

“把革命战争进行到底”的“底”在哪里?起初,有人认为,解放广州就是“底”了。

这个“底”是要一直到彻底消灭敌人,解放全部领土为止!

各种思想顾虑的焦点,集中在生死上。有些人的检讨中说:“听说打海南岛,心里扑腾扑腾的,怕最后死在海南岛,如果没有,算是烧高香……

怎样解决这些思想问题呢?

简单说说那个年代最管用的几项措施(不爱看可以越过字)!

第一把钥匙,懂道理,树典型!

参战部队全体指战员举行了各种大会、小会,进行形势任教育:思想教育和解决战术问题结合起来,收效比较大。

第二把钥匙,是诉苦教育,

忆苦比苦,对照海南岛人民夜间听着枪响就起来准备欢迎“大军”的情形——“我们是人民解放军,我们不去解放他们,谁去解放他们?”

战士们还听到了当地党组织介绍他们领导的游击队-一“海鹰连”,就在国民党溃退的时候,“海鹰连”仅仅30余人,拿着简陋的武器、趁着敌船靠岸的时候,俘获了敌人两艘运输船,还打退了满载着敌军的一艘轮船。

战士们的雄心壮志说:"游击队能俘虏运输船,我们就不能打退兵舰?"

“手榴弹能打坦克,木船就不能打军舰?”

战士们义愤填膺,誓死飞渡琼州海峡,解放海南岛。打!坚决打过海去!

第三把钥匙,是立功运动。反复贯彻荣誉教育:通过刘梅村、魏来国等英雄人物事迹……说明光荣的意义:一人立功,全家光荣:首长爱护,大家尊敬;名扬中外,还上电影:流芳百世,永垂不朽(指牺牲后)。

回忆光荣:各连各营各团都召开回忆光荣历史的大会,把本单位过去得的奖旗挂起来

那年代,这非常管用!

最后一一致认为,要我们打海南岛,是对我们看得起。

二、誓变猛虎为蛟龙

暴风呼呼,巨浪滚滚。

部队得到了一些船,如获至宝,战士不顾敌机轰炸扫射,不畏敌舰横冲直撞,日夜飘荡在怒法澎湃的大海上,开始海上大练兵。

但是,久经沙场的战士们,在海上却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

团一连第一天上船,晕60人,许多人演习回来就躺在铺上睡觉,有的班长就说:“这打什么仗,战士晕的这个样!”其他团、营的情况也是如此

小船也根本不听使唤,帆篷一会东,一会西,船身在巨浪里滴溜溜转。

有的翻了,有的触礁,有的战士给掀下了海……。

他们整天湿淋淋的,汗水向外渗,海水向里浸,完全无法驾驭。

许多战士一看那滚滚的浪涛,就头晕眼花。

小渔船,就像一片树叶,一忽儿被涌上浪峰,一忽儿被推入浪涡,几个上下,就把那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折腾得面色发青,呕吐不止。

吐完饭,开始吐苦水,吐完了苦水吐血,有的战士把蛔虫都吐出来了……

“一定要把陆军练成海军!练成既能陆战又能海战的英雄连队!”

“不入龙潭,怎胜蛟龙。练!练!练!”

韩先楚军长跟师长邓岳参谋长苟在松说:

“走,咱们看看去!”

在海面上,人头攒动动,有的抱着竹筒子做的三角架、四方架在水上飘,任凭风浪吹打

有的喊着“冲啊!”“杀呀!”从浪里冲向沙滩,又从沙滩扑向海浪。

一有浪头打来,浪花四溅呛得直晃脑袋,还有许多人,不顾海底下数不清的海蛎、蚌壳、海草......各式各样的东西绊腿刺脚,直往岸上冲……

在陆地上,秋千越荡越高,浪桥越摆越快。手磨起了泡,腿又酸又痛,还是一个劲地练。

许多人伸开两手,就地旋转,或是两人手拉手打转转。

转得天旋地转,头晕目眩,昏倒了,摔下来,爬起来再转……

崭新的军衣,被海水浸出一块块白印。

韩军长看到部队的练兵热情,不断的点头称赞,经过一个多月的苦练,水手们基本上掌握了操纵帆船,

至3月底友军:43军,训练了名水手。

韩军长听了战士侯志诚的事。说是一连九班在海练中,在船上射击打不准,战士刘玉学有点嘴碎,遇到困难就叨叨。战士侯志诚找他研究海上射击的事,

战士抱怨根本没法瞄准射击,侯志诚就开始研究船上射击。晚上在海里演习,天阴,风大浪大,他把头伸出船舱,死死地看海浪。

海浪一动,船就摇,一浪过去,另一个浪又来,船头把浪头穿开,浪花顺船底哗哗哗流过去,一片白花花的小水珠,有时小水珠还冒火亮,就在这个时候,他感觉船身能稳当一会,一直到半夜,别人都在舱里打吨了,他还在那里用心地看浪。

他没有表,就1、2、3、4地数着,先看一个海浪从船头流到船尾,一共几个数,再看浪花顺船底流过去……计算的结果,是两头不稳中间稳,就在这稳的时间,他把枪端平,很快空枪击发……一直试验到演习回来,

第二天,他饭也不想吃,话也不多说直到又快演习的时候,他才把昨夜的事告诉了班长,姜班长很高兴,连说:“很好!很好!”鼓励他再琢磨一夜。

这一夜风小,浪不太急,他又照昨天的办法计算到半夜。演习回来,他忙把班长留在院里,介绍一下自己的体会。他向班长肯定地说:

“这准行!”

班长也说:"我看也行,明天我就向上级提一提这事吧!”

第三天,指导员把这事向全连宣布过后,大家便在当夜演习中,运用这办法计算了一下,果然顶用。第四天,推广到各连。侯志诚跟着也在全营受到表扬。

营里还给他记了一个小功。

韩军长连声称赞说:“好!太好了,要在全军推广!”

张教导员接汇报了二连在解决怕船沉问题上的办法

二连拿一只破船试验,十几个人站在舱里,排水排不完,堵又堵不住,大员全部落水。

第二次试验前就他们先说明;万一船被打漏了,可以用木板、钉子、棉花、木塞迅速修补好;实在难以挽救了,也要严禁跳海,为了证明水的浮力,他们在陆上称一个人是斤,到了水里又称只有11斤,一根一丈二尺长的桅杆在水里可以浮起八个人——大家得出结论:只要不慌,就是扶着一块木板也能登陆……

海上大练兵,既要克服海峡天险的困难,又要和敌机、敌舰作斗争

开始时候我军有的船遇上大风,桅断篷破,船底朝天,全船遇难;

有的其至漂到越南(当时是法国占领)和海南岛,连人带船被俘。

团三营副营长王子和、班长徐春岳返航时遇上风浪,30只木船走散了。有一只被敌巡逻艇抓到,绑在艇上拖走。战士砍断绳缆,才得以脱险。

团团长胡海晓海练,敌机突然俯冲扫射,胡团长中弹,他组织步机枪对空射击,敌机才不敢低飞。

如何对付敌舰?

43军经单船演习后,进行了战斗队形的编组,从打兵舰出发,采取八组一船(即水手组、指挥组、观察联络组、修补组、火力组、爆破组、突击组、救护组)的方法,

组织护舰船,架设五七、三七战防炮、迫击炮、九二步兵炮、山炮等各种火炮,安装重轻机枪,专门对付敌舰。

全军有49艘木船安装了发动机,俗话说“三篙顶一桨”、“三桨顶一橹”。每船如有一橹三桨,就等于有人工动力——军部一再发动指战员赶制橹桨。

团三营,昼夜不停、两天一夜时间,就做出把橹,30把桨。

40军干部亲自指导军炮兵主任黄宇,组织一些会做木工、铁工的战士,在木船上安装了节擎,装上了一门战防炮,造出了第一只“土炮艇”——各师也造出了十五只这样的炮艇,组成了一支独特的“舰队”,改装了机帆船55只,用作指挥船、通讯船和突击船。·

各部队练兵情绪越来越高……

风船能够过海吗?

历史上日本人过去进攻海南岛,第一次用军舰不能直接靠岸遭受失败,第二次改用机帆船实现计划。

我军通过从琼崖纵队派过来的人,又请船工介绍航海经验。说明风船的好处:目标小,轻便、快,可以直接靠岸……打消了畏惧依赖心理,开始对风船发生了感情。

登到敌人窝里去怎么办呢?

敌人在岸上,我们在水里跑又跑不动,不是就没跑吗?”

敌军四面防御,两面作战。就打算他有五万战斗兵,全岛一周是余华里,合万米,

他多少米远才分到一个战斗兵?经过这一算帐,战士们认识到只要我们选择好登陆点,一定可以上得去!”

在海练中,有个别船只漂到海南岛,有的登上陆和游击队会合了,有的又返回来,敌人并没有发觉,部队信心大大提高。

43军曾运用三种吃饭量来试验:一种是过饱、吃很多油水,一种是适中、吃少量油水,种是半饥、没有吃油水,经过试验结果,证明第一种和第三种晕吐的多,第二种人晕吐的极少,然后再从科学道理上说明防晕不可过饥过饱。

43军曾翻出了满清时候训练海军打海盗的经验,加以研究:编组演习,最后有的船队真如在操扬上做动作那样,操纵自如行驶整齐。

40军解副军长身边经常带着三四个船工作“顾问”,调查研究海洋和船只的情况。各级司令部经常把调查了解到的海潮、气象等情况、制成表通报全军。

如对救生圈的问题,最初用了相当大的精力和时间,研究各种使用法,而真正打起仗来,它只能起到一种临时的救急作用,

但全军强调:“在任何危急情况下,坚决不跳水,依靠船作战,登上陆就是胜利!”部队一跳海,就完全失去了战斗力。

“陆地作战靠腿,渡海作战靠船。”

四十军政治部发布的乘船守则指出:

1.渡海必靠船只,爱护船只,团结船工如兄弟。

2.尊重船工风俗习惯,对于封建迷信仪式,切不可讥笑。

3、遵守船上生活秩序每人位置须有次序。

三、木船打兵舰

年2月20日、鲁湘云带领8名战士,驾驶小帆船,正在进行远海演练。他们已经在大浪里搏了好几个小时……下午4时,营部命令返航。风突然停了,鲁湘云的船,无橹无桨!

别的船都落帆摇橹回去了……

突然风停了……

鲁湘云知道:急也没用,抛锚停船,等风返航。

天黑了,海上没有一丝风,小船在大海中随波逐浪,颠簸来去战士们海上摇晃了一夜。

第二天,清晨的东北风呼呼呼的猛烈扑来,小帆船按“之”字形在滚滚的浪涛中逆风缓行……

负责观察瞭望的战士王金秀大喊:"看,那黑乎乎的东西是什么?”

鲁湘云顺着王金秀指的方向一看——不是国民党军舰吧!

黑乎乎的家伙越来越近了,大家心里很紧张。木帆船VS军舰,感觉心中没有底。

不过每日的训练也就是为了解放海南岛,不然呢?打?这家伙太大了!

眼前这艘军舰一时不知道如何下手!

鲁湘云的帆船上有一挺机枪、四支冲锋枪、三支步枪、一个掷弹筒,狭路相逢,要拼一次了。

“同志们,不管出现任何情况,都要血战到底,来吧……”

敌舰越来越近了,八百米、六百米、四百米......

突然轰鸣声连成一片,炮弹不断飞过来,落在小帆船身边,掀起巨大的水柱,舰载高射机枪火力全开。

军舰对帆船,太凶猛了,几乎能一口吞了小帆船。

风急浪高,小帆船像片树叶在波涛中飘摇着,大浪袭来,木船被掀上浪尖,浪头一过,木船又被埋进浪谷,只能从波涛中看到摇晃的纤细桅杆,

也因此,敌人的炮弹、枪火暂时都砸进海里,但炮火还是太猛烈了——有发炮弹把船的篷绳和锚车打断了,舵也坏了一片。

情况危急!

鲁湘云喊:“大家别慌,就算船坏了,也一时沉不了、等敌舰到跟前,咱就狠狠地揍!”

军舰炮轰,扫射了一阵之后,认为小船已失去了战斗力,便停止了射击,

炮手下了炮位,高射机枪枪管子也朝天竖了起来。

军舰甲板上的兵高喊:缴枪投降……

三班副万殿深很火爆,端起冲锋枪就要打、

鲁湘云用船上能听见的声音说:“靠近了再打!”

还有五十米了,鲁湘云一声喊“打!”

子弹呼啸而去,战士王金秀连续发射的枪榴弹,一下吧军舰打蒙了,眼看着几个人掉进波涛中,

军舰迅速向摆脱小船,用炮轰过来。接着又开足马力向小船冲来,想撞碎小船。

鲁湘云和战士们拧开手榴弹盖,准备好炸药包。鱼死网破的准备。

敌舰,气势汹汹地压顶而来

鲁湘云命令右扳舵,和敌舰擦身而过,战士们趁势向敌舰投了一排手榴弹,炸得敌舰甲板上冒起了浓烟,高射机枪也给炸歪了。

这小船相当不好惹啊,一时间竟相持不下!国民党军舰冒浓烟,竟然逃了!

这八位勇士,凭着勇敢和智慧,与敌舰激战一个多小时,首次创造了木般战胜兵舰的奇迹。

这是要打海南岛之前,15集团军要求的6个月大练兵期间,这次对抗发现:木帆船不能只靠风行驶,要想办法,使帆船在风停时能继续前进……

经过两个月的“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的海上大练兵,所有参战部队军事素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但军内还没把握:达到渡海作战的要求了吗——就是说:取得“海军”的资格了吗?

四、43军决定“过考”

“过考”必须选择气候多变,情况复杂和接近实战的条件下进行。

鲁湘云木船打兵舰的事儿让官兵们热血沸腾,研究了许多打兵舰的办法:

抢上风头猛冲上去猛打:轻重机枪猛扫甲板上的散兵;

特等射手专打指挥官、

通信联络兵:八〇炮、火箭简猛打它的司令台、炮位:

爆破组用带铁锚的缆绳钩住敌舰就往上爬,专炸它的机舱、舵轮等要害......

总之,不怕敌舰猖狂,要发扬我军近战夜战的特长,靠得近,打得准……

经过学习鲁湘云打兵舰的“诸葛亮”会,战士们信心十足,求战情绪越来越高

“练了快两个月了,我的手痒痒了,干脆干吧!”

但指挥员明白,几条木船跟一条军舰作战,的确智慧和勇敢更需要机会!

如果千帆渡海,几十、几百条木船跟敌人大量的飞机、兵舰在海上激战,才是现实:困难而复杂。

我军召集的船,大小不一,船型复杂,航速不同,基本受风向和潮汐的影响……

怎么保持编队航行?

怎么协同一致?

怎么组织火力?

怎么对抗?

怎么靠近敌舰?

离远了还是陆军轻步兵的火力发挥不了,太近容易被敌舰冲击时掀起的巨浪把小船推翻!

怎样通过主流(琼崖海流)?......这些问题让他们彻夜难眠。

他们在地图前,在沙盘前、在模型前,推演了无数方案,但还是心中没有底。

于是,在海练的最后阶段,43军提出:

“到广州湾门过考!,闯过去,就算!毕业”!编队航行、通过广州湾门!”

“是英雄,是好汉,广州湾门再见!"

广州湾门,是湛江港的出口。有三岛呼应,形成广州湾门。这里航道不宽,无风三尺浪,海涛汹涌,像开了锅一样,不断翻腾。多少年来,许多渔船曾在这里葬身鱼腹,就是轮船,也有遇险的。

部队编队航行,浩浩荡荡,驶向广州湾门。

白浪汹涌地拍打着礁岩,卷上船舷,激流形成了巨大的漩涡,仿佛要把一条条小船吞下去。

这可是四野的陆军,大部分见到海也就2个月!

狂涛发出山呼海啸声。真险呀!多惊人的场面!

一只只木帆船,乘风破浪冲了过去。

团营指挥官站在船上,望着冲击巨浪的船队,暗暗捏一把汗。

“前面的过去了!”“后面来了!"

“唉!到底还是把队形冲乱了!”

船队队形问题,仿佛一块石头压在指挥员的心头。

“上级指示十分正确:必须以单船为战斗单位,实行:“船自为战,船船突击’的战术!””

“发扬我军孤胆作战的作风,一条船、一个人,也要拼杀过去,一条船,一个人也要登上海南岛……”

怎样才能“船自为战”呢?

狳芳春团长根据实际情况,收集了战士们的智慧,向师里的孙干卿参谋长汇报了情况。

孙参谋长说:“海上与陆地不同,不能设想命令一下大家马上都明白了,想冲就冲,想收就收。因此,每条船甚至每个人都应为战斗单位,才能做到,船自为战,人自为战?。”

“对!海战的基层战斗单位是船。”

这就是说:打乱连的建制,根据船的天小,每船坐两个步兵班或一个步兵排,配上轻重火器,各级干部分到单船上去参加指挥。

每船同时编成航行和战斗两套组织;

航行时有指挥组、水手组、观察通信组、修补组;战斗时有火力组、爆破组、突击组、工作组。这样,每只船都具有突击力量。

这种组织形式,在全团、全师、全军推广了。

问题一个一个解决,信心一天一天增强。现在,他们实现了自己的誓言:把陆军练成“海军”,变猛虎为蛟龙,既能陆战又能海战。他们渴望着早日飞渡琼州海峡,解放海南岛。

1
查看完整版本: 渡海演练有的翻船,有的漂到越南韩先楚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