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感动海南2020十大年度人物评选82
TUhjnbcbe - 2025/2/10 17:59:00
老牌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jdsb/180323/6122185.html

记载多条航线首次出现苏州码子……82岁老船长捐出6本家藏更路簿手握天书上观天象下察海况

老人与更路簿

50年乘风破浪从未遇险

老船长林诗仍:不舍卖掉更路簿属于所有人

林诗仍

捐出6本更路簿和众多航海资料之后,林诗仍的家里几乎已经没有任何与航海有关的东西。这位航行大海半个世纪的老船长,如今坐在夜色中的院子里,抬头寻找天上的北斗星。

这颗闪亮的星星,曾经无数次指引着茫茫大海之上的林诗仍,与更路簿一起,陪伴着他和他的父亲,陪他们闯荡大海,无数次化险情于未萌。

那些神秘莫测的苏州码子,那多条交错蔓延的航线,凝结着一代又一代中国渔民的血汗和智慧。它是航海人绘就的更路簿,也是护佑海上人的更路簿,在陪伴林家两代人近一个世纪之后,终于说了再见。

“更路簿是一种知识,应该属于所有人。”捐出更路簿,佐证一段历史,在82岁的这一年,林诗仍把自己写进历史,与千百年来的代代渔民一起,用另一种方式守护这片祖宗海。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贺立樊王康景文/图

更路簿是“纸上的大海”

靠它能找到海上的路

海口市演丰镇下厂村一间朴素的农家小院,是林诗仍的家。年,林诗仍出生时,父亲林树教已经50岁。林诗仍是林树教最小的孩子,抗战胜利后,林树教终于能够回到海南,把那些年的航海故事将给儿子听。

生于年的林树教,年轻时是一艘货轮的船长,往来东南亚等地,运送瓷器和陶罐等货品。为了航行顺利,林树教收集了包括更路簿在内的众多国内外航海资料,在漫长的航海生涯里,他对资料进行整合和标注,最终凝结为3本线装更路簿,以及海图等航海资料。

“更路簿”,又称“南海天书”,是一代代中国航海人自明清以来用生命、血汗和智慧探索南海的结晶,记录着南海岛礁、航线和水文等信息,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也是佐证南海历史的证据。

年2月,日军侵略海南岛,随即切断海南岛的海上物资运输通道。此时正在泰国运输货物的林树教,无法返回海南,不得不滞留海上,在东南亚多地运输货物。

茫茫大海,林树教驾驶货轮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来回穿行。台风、暗礁、暗流,随时都在威胁着林树教。凭着更路簿和航海资料的指引,他一次次顺利完成货运,直到抗战胜利,林树教返回海南。

更路簿。

那时,年幼的林诗仍第一次看见更路簿。林树教把更路簿和海图在地板上摊开,告诉林诗仍,这是“海上的路”,跟着它就可以顺利出海。看着好比“天书”一般的更路簿,林诗仍觉得,它就是“纸上的大海”。

最初接手父亲留下的更路簿时,林诗仍发现其中使用一种特殊的字码标记里程。“不是英文,也不是阿拉伯数字。”林诗仍寻访了许多人,最终得知,这是中国民间曾经使用过的苏州码子,用特殊的符号,与0到9的数字进行对照。

15岁时,林诗仍第一次跟随父亲出海。每到晚上,林树教总会让林诗仍抬头寻找北斗星,告诉他,它会指引方向。

年,林树教去世,留下3本线装更路簿。林诗仍发现,其中一本记录了众多南海航线,另一本则有许多驶往其他国家的线路,“唯独有一本,记录着海南岛沿海海域的航线。”

林诗仍把这本更路簿抽了出来,放进随身的航海资料袋,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海上故事。

更路簿是“战友”

靠它与风浪搏斗从未遇险

外罗水道,位于为雷州半岛东部,是湛江、广州往来海口的捷径,被称为“黄金水道”。

与此同时,外罗水道水下地形复杂,航道狭窄,水流湍急,海底沙丘经常发生变化,航道时常变迁,并且多暗礁,稍不留神就会船破人亡。

在20世纪60年代,这一切都在等待着刚当船长的林诗仍。那时的林诗仍,要穿越外罗水道,为村里生产队运回用于饲养的蚝——它们事关村民的生产和收入。

越过山狗角,绕过硇洲岛,面对即将驶入的危机重重的外罗水道,林诗仍想起父亲留下的更路簿和航海资料。快速翻阅之后,他找到了关于外罗水道的介绍,甚至还找到了一张外罗水道的航线图。

看不见的水下沙坑和暗礁,却被标注在海图上。林诗仍觉得震撼:这是无数代中国航海人,用生命和血泪标下的记号。顺利驶过外罗水道,林诗仍把更路簿视作珍宝,它总能在危险来临之前,及时帮助林诗仍。

不同于父亲林树教远涉东南亚各国,林诗仍的海上足迹主要围绕着海南岛沿岸海域,最远的一趟航行,林诗仍去往越南海防附近。

那是20世纪50年代的一场台风,林诗仍正在北部湾航行。海上的风力巨大,林诗仍驾驶的小货船仿佛一片树叶,在巨浪中上下颠簸。

自东向西袭来的台风,阻隔了林诗仍返回海南或是前往广西避风的路线。可是风势愈演愈烈,如果再不离开,下一秒就可能葬身大海。

焦急的船员们看着林诗仍,林诗仍则把目光投向更路簿。一代代航海人无数次在这片大海与风浪搏斗,循着他们留下的航线,林诗仍一路南下,终于抵达越南海防附近,成功避险。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林诗仍踏入大海,开过渔船和货船,在60年代驶入七洲列岛附近海域,捕捉枪鱼和马鲛鱼。

每一次从七洲列岛返回演丰镇,林诗仍和船员们都要经过海南岛最北角的木兰头。这片海域曾因无数古代沉船所浮起的木片而得名,水流湍急,水下分布着暗流和暗礁。在木兰头最北端的突出岬角附近,有着水流速度飞快的“急水门”,那些触礁沉没的船只,多数都因为这道“急水门”。

“幸好有更路簿和海图,循着它的航线,找准方向,白天根据太阳,晚上寻找北斗星。”一次次穿越“急水门”,驶过木兰头,林诗仍和更路簿就像一对战友。直到年以65岁的年纪告别大海,半个世纪的航海生涯里,与更路簿相伴的林诗仍,从未遇险,从未触礁。

更路簿是大家的宝贝

不愿卖捐出去传给更多人

68岁的下厂村村民何和春曾经是林诗仍的船员,在他眼里,老党员林诗仍仿佛能未卜先知,“他总是知道走哪条航线,什么季节往哪走能捕到最多的鱼。”直到后来,何和春才发现,所有的秘密都在那一本本更路簿里。

一代又一代航海人写下的更路簿,从林树教传到了林诗仍的手中。长达半个世纪的航海生涯里,林诗仍又根据自己的发现,为更路簿添加枝叶。

在临高海域,有一条渔民口中的“临高线”,那是一条藏在水下的浅滩。水面上看不见,但却清楚地标记在更路簿里。“多亏了更路簿的指引,我从未在那里触礁。”此后,林诗仍开始留心浅滩,在白马井附近海域,他也发现了一条类似的浅滩,“更路簿上没有记载,我把这条浅滩标注上去了。”

像他的父亲一样,林诗仍也在父亲留下的3本更路簿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和标注。当林诗仍退休后,他有了6本更路簿和众多航海资料。

孩子们都不再出海,林诗仍把更路簿存放在房间的角落,与过去的海上岁月一起封存。

有人建议林诗仍把家里的更路簿卖掉,林诗仍不愿意。半个多世纪与更路簿为伴,林诗仍逐渐了解更路簿的故事。

“更路簿是一代代航海人写下的,它是航海智慧的结晶,父亲把它传给我,我也应该传下去。”林诗仍觉得,自己只是更路簿的过客,保管着一代代航海人的智慧,正是这些智慧,帮助他一次次克服海上的风险。而未来,更路簿所蕴含的智慧,还应该延续,向更多的人传播。

年11月,海南大学图书馆馆长、更路簿研究专家李文化教授得知林诗仍家中存有更路簿,先后10次上门查阅和研究。

“这是海口首次发现的更路簿,其中记载了多条航线,远超此前发现的近50本更路簿。近百年历史的《癸亥年更流部》更是首次证明苏州码子被运用于更路簿进行里程数据记录,同时记录了多条海外商贸航线,实属罕见。“每一次与林诗仍见面,林诗仍总是不停询问李文化,这些更路簿能不能做研究,“它们还有没有价值?”

“这几本更路簿除了有很强的学术研究价值,还有很强的法物价值,证明南海是我们的祖宗海。”听完李文化的介绍,林诗仍长出一口气,下了一个决定。

陪伴林家两代人近一个世纪的更路簿,就像一位“家人”,指引着海上的路。如今,林诗仍决定为更路簿“指路”,把它送去更需要它的地方。

“父亲把更路簿传到我的手上,我也要把更路簿传下去,传给更多的人。”年12月5日,林诗仍把家中所藏的6本更路簿和众多航海资料无偿捐赠给海南大学图书馆。

一代代航海人血汗和智慧凝结的更路簿,仍将传承不息。而林诗仍和老伴王秀兰还住在下厂村的老房子里,每个夜晚来临的时候,夜空中的北斗星,还在陪伴着他。

超条航线单本或在清末已沿用成册

“字典式”更路簿

记录超过条航线的更路簿单本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12月14日讯(记者王康景文/图)14日下午,记者来到海南大学图书馆见到了林诗仍老人捐赠的6册更路簿实物。据海大图书馆馆长李文化介绍,经运用计算机还原航线图发现,更路簿中的一些航线与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航线有所吻合。此外,林老父亲留下的更路簿有单本记录多达多条航线,首尾相连,初步推测可能是清末时期就已沿用为手册的“字典式”更路簿,对证明南海是我祖宗海有着重要的法律物证意义。

6本更路簿有多个“首次”

14日下午,在海南大学图书馆4楼的特藏部,馆长李文化小心翼翼地拿出林诗仍老人捐赠的6本更路簿,只见这些更路簿被牛皮纸包裹,书本已泛黄老旧,有些纸张已经破损和残缺。

李文化馆长在整理更路簿

“收藏后,我们团队仔细查看和分析了这些更路簿,发现这里面出现多个‘首次’。”李文化说,这是第一次在海口地区发现更路簿,此前发现的约50本更路簿中,基本上分布在文昌、琼海潭门等地,改变了更路簿在分布地域的格局;在其中一本《癸亥年更流部》中,首次发现苏州码子的使用,这种从一般认为明代开始广泛流传全国的计数符号,也被用于更路簿上记载更数里程;此外,有的单本更路簿记录超过条航线,可谓罕见之至,此前发现的更路簿多是记录一两百条航线。

李文化认为,这些“首次”的发现,将有助于更全面完整、系统地解读和分析更路簿,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与郑和下西洋路线相似

据李文化介绍,经过对林老捐赠的更路簿航线比对和换算,他们发现在将近有年历史的《癸亥年更流部》这一更路簿中,航线十分清晰可考。其中,就有显示当年航海人们从文昌铺前出发,到三亚后,再前往越南东线(昆仑岛),之后经过泰国湾,再去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

“为更直观了解航线,我们使用计算机模拟还原航线图时发现,有的航线与当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时的航线有所吻合。”李文化说,他初见这部更路簿时粗略估算有近九成地名是新的,后来根据史料和相关地图推算发现这些地点多在海南岛周边。而在《癸亥年更流部》所记录的多条航线中竟有多条航线是专门的商贸海外航线,这与林父当年开着30吨位的大船运输锅、缸和瓷器等物品到东南亚相契合。

更路簿或在清末已沿用成册

在林诗仍老人所捐赠的6本更路簿中,李文化最为看重、认为价值最可观的,当属记录航线超过条的单本。记者看到,这个单本几乎是这6本中最厚且是开页最大、记录更为工整的。上面余条航线,所涉地点包括海南岛周边海域、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

更路簿上首次发现使用苏州码子

“重要的是,这些航线呈现出首尾相连成线、具有难得的完整性和独立性,这在将来使用数字模型计算和分析航线时,相信会有更多收获。”李文化说,这个单本还有10页山形水势图亦是罕见,航线范围广及记录全面,加上纸张泛黄的程度,可大胆推测这本更路簿可能在清朝末年就已被沿用为手册,且实际上并非常带出海,而是像字典一样留存家中用于查阅和发现新航线后进行补录的“字典”式更路簿。

李文化介绍,在目前已发现的约50本更路簿中,多是民国时期的单本。如这次新发现的记录有多条航线的单本最终被证实在清末就已沿用,这进一步证明南海海域作为我们祖宗海的历史事实。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1
查看完整版本: 感动海南2020十大年度人物评选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