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鱼灯,成为远行儿女浓浓的乡愁。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栩栩如生、形态优美、色彩绚丽……在夜间,湛江遂溪北坡镇北坡圩的鱼灯带着璀璨的光辉点亮夜色,汇聚成一条光流,仿若神话故事中的海底龙宫。
作为一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游鱼”在北坡圩历久不衰
至今已有余年
鱼灯汇聚成一条光流。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北坡圩有16个自然村、50多个姓氏
这里是沿海的坡地地形
无山无河
历史上曾十年九旱
为祈求风调雨顺、年年有余
每年元宵节期间
北坡圩家家户户
糊鱼灯、舞鱼灯、游村社
万人空巷,热闹非凡
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年,遂溪北坡“游鱼”入选
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彩缤纷的游鱼将夜空点缀成欢乐的海洋。郭龙碧摄
源起神话故事承载美好愿景
北坡“游鱼”代表性传承人杨松表示
北坡“游鱼”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
富有神话色彩
相传当时,遂溪县北坡镇老圩常受旱灾之苦,有一年春天,数日连降暴雨,雨水没过北坡老圩所有旱坡地,村民们在雨水渗透的坡地上欢呼雀跃,小孩子们在水中嬉戏打闹。这时,成群结队的鲤鱼游到坡地边觅食,村民们便要伸手捕捉。人群中有位长者大喊一声:“不准捉,它们是水神,今天的雨水是它们带来的!”人们纷纷住手。说来也怪,鱼儿根本不怕人,泰然自若地觅食和嬉戏,小孩抱着鱼玩耍,大人伸手抚摸鱼鳞,坡地上出现了一幕人鱼共舞的欢庆景象。
游鱼是遂溪北坡人喜爱的传统活动。郭龙碧摄
此后
每年正月十五
当地百姓为祈求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遂用竹条砂纸包扎成鲤鱼形状
并在鱼腹点上蜡烛
寄寓“游‘鱼’带水、年年有余”
多年来
代代相传,从未停歇
鱼灯与烟花在夜空中同辉。
值得一提的是,年元宵佳节,遂溪孔子文化城举行“万人鱼龙舞、醉美孔圣山”的元宵鱼龙展演巡游活动,2万多人进城参与和观看。那一夜,孔子文化城内华灯溢彩,游人如织,千盏鱼灯点缀出一个梦幻般的世界,让许多人首次见识了北坡“游鱼”的美与壮观。在央视大舞台“年元宵节特别节目”上,也曾生动展示了遂溪北坡“游鱼”非遗文化魅力——在其开场歌舞之后的首个节目《卖汤圆》里,30条由雷州半岛民间艺人制作的遂溪北坡鱼灯闪亮登场并游弋舞动,为节目营造了热烈的开场氛围。
纯手工制作传承创新同辉
遂溪北坡“游鱼”又称“鱼龙舞”
每年大年初三一过
老圩家家户户就开始
备竹篾、做鱼灯
老人家正小心翼翼地用彩色颜料为鱼灯绘图、上色。彭伟摄
鱼灯制作包括扎鱼、糊纸、彩绘、组装等工序。先用竹篾绑扎好鱼的形状,再拿纸或布裱糊,然后用彩色颜料涂色、绘制鱼鳞,固定好照明的蜡烛或小灯泡,装好把手,鱼灯就算做好了。
每一个鱼灯皆为孤品
市面上买不到
杨松介绍
“游鱼”是纯手工制作
在北坡老圩家家户户都会做
但由于工序繁杂
时间成本高
没有人制作来售卖
父母编织的精致鱼灯,装饰着孩子美好的童年时光。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随着时代的变迁
鱼灯样式由起初单一的鲤鱼灯
演变到现在的各种各样的
鱼灯、虾灯、青蛙灯和生肖灯
等多种
也由传统纸裱糊的工艺
逐渐被换用布来制作
个个精工细作、技艺独到
成品五彩缤纷
令人爱不释手
夜晚因游鱼而沸腾。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近年来,在北坡老圩“游鱼”传统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衍生出了遂溪“游鱼”。形式上,在“游鱼”前加入舞龙、醒狮、舞鹰雄等环节;内容上,在原来仅游鲤鱼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增加了蛟鱼、斑鱼等各类鱼及虾、蟹、青蛙和当年生肖等多种主体;技术上,鱼腹内的蜡烛也改用电灯。
谈及如何保护与发扬该项传统文化
北坡镇相关人员介绍
当前
北坡镇已挂牌成立了游鱼博物馆
根据规划
还将建设一个游鱼主题公园
目前项目处于前期筹备阶段
作者/来源:湛江遂溪小哥正能量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