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华民国广东省造贰毫银币之十八属银毫 [复制链接]

1#

民国初期*阀混战,设立铸币厂,铸造劣质辅币是地方*阀赖以济*饷、发大财的一颗摇钱树。无论是大小*阀在其防区内大多采用这种手段敛财。丰厚的利益,使地方*阀们趋之若鹜,纷纷在防区内设厂铸币,牟取暴利。各地*阀为攫取最大限度利润,所铸辅币成色一低再低,由于掺铜过多,使用不久铜色毕露,遭到商民拒绝使用,常常引起不少纠纷。因此,地方*阀们只好凭*权力量,强制在其统治辖区内发行流通,也无法流通到别的地方。所以,每一种*阀铸造发行的辅币,只局限于此*阀统治辖区范围内和统治时间内流通使用。比如大家熟悉的福建平行贰系列,云南(滇)版系列,广西“八属银毫”系列等等,都是具有地方*阀特色的东毫。

下面来介绍下八属银毫(广西版)系列东毫:旧桂系*阀陆荣廷下野后,年3月陈炯明将原来进入广西境内的粤*纷纷调回广东,旧桂系部将各据防区,争权夺利,互相火拼;各地豪强,也纷纷揭竿而起,称霸一方,各自为*,为所欲为;散兵游勇,啸集山林,自称司令者不计其数。广西素有“无处不山,无山不洞”的美称,当时有人加上“无洞不匪”,虽然大煞风景,可是恰符事实,并非夸张。此时的广西不但*局紊乱不堪,金融货币市场也极为复杂。在这*阀割据的一片混乱声中,广西省内出现了滥铸、私铸劣质银毫现象。*阀、地方豪绅,土霸,商人也私自设厂私铸劣质银毫,含银成份极低,充斥市场,倚仗势力,强迫使用。根据史料记载,这时期除广西**府当局铸造的广西银毫外,占据八属地区的*阀邓本殷曾大量仿铸广东贰毫。

广东*阀陈炯明的死*邓本殷和申葆藩割据八属地区[钦州、廉州、雷州、高州、琼(即海南北部)、崖(即海南南部)、罗定、阳江,其中钦、廉管辖现在广西的钦州市、灵山、浦北、防城和北海市、合浦、防城港区]。前后长达5年多时间[年1月(民国11年)至年2月(民国15年)]。邓本殷统一八属后,大肆扩*,为解决日益繁重的*费,邓本殷不得不加重税役、滥发银币、大开*禁、包庇鸦片等手段敛财。年(民国12年)9月,在当时的钦州县城占鳌街和防城竹山埠(村)两地设立造币厂,仿照广东造币厂毫银模型仿铸2角伪银,分别有“民国七年、八年、九年、十年、十一年、十二年”等字样的双毫,史称“八属银毫”。

年,邓本殷在海口设立海南最早的地方银行“粤南实业银行”,又在琼州府城(琼山府城镇)设造币厂仿铸广东银毫。他还在北海分设铸币厂,大量铸造“八属银毫”,有五分的镍币和二毫的银币二种面额。邓本殷割据八属期间,仿铸广东双毫约万元的“八属银毫”在八属地区强制使用。因此种银币的成色甚低,又俗称“八属低毫”,其含银量只有三成,却以高压手段硬要人民按高含银量的“东毫”等价使用;商民不敢与抗,乃暗中将其行币减低一成勉强使用,厥后价值每况愈下。港英*府和广州商人一概拒用“八属银币”,邓本殷的这种变相搜刮民众的手段,使人民经济上遭受无可估量的损失,而*阀头子们却个个腰缠万贯。

年2月12日,陈铭枢师抵廉州,邓、申通电下野,“八属*”遂告覆灭。邓本殷被平定后,群众要求兑收“八属低毫”。民国16年(年),广东省*府令中央银行派员前往北海筹设分行,搜集该地低毫解省,邀请各团体会同化验,决定以五成价回收,限两星期收兑完毕。后因收兑期限过短,且定价过低,*府在当地只兑回25万元。人民不甘亏损,纷纷运往别处,计运去云南余万元,运入广州的也有几十万元,而留存于钦防两地流通的仍有万元左右。民国16年后,由中央银行北海分行继续收兑,定价五成五。收兑时发给兑换券,待八属低毫改铸为新毫后,即作为兑换券的准备金。

从上面这些资料可以看出,邓本殷从年(民国12年)9月开始设立造币厂仿铸广东双毫,到年(民国15年)2月下台,共计仿造了约万元的东毫,这是相当大的一笔数量。虽然*府大量回收,但仍有大约万元左右运往云南,广西境内也仍有大量留存。从广西云南一带出土此版东毫也间接佐证了史料记载的准确性。且从史料记载得知铸造的年份分别有“民国七年、八年、九年、十年、十一年、十二年等年份的双毫”。但就目前所发现的实物中,此版十一年最多见,八年,九年,十年和十二年相对都比较少见,但还没发现有七年的,却发现有十三年的,且十三年还有另外两种版别。同时,邓本殷是从民国十二年9月才开始仿铸东毫,民国十四年又在琼州府城(琼山府城镇)设造币厂仿铸广东银毫,他还在北海分设铸币厂,大量铸造“八属银毫”。而就目前发现的此版版别中,在典型特征上是完全相同的,但在有些方面却又区别明显,这极有可能是因为在不同的造币厂铸造的原因。

由于此版主要出现在广东南部、广西及广西云南边境一带,并夹杂在窑藏出土的东毫中,所以被认为是广西版。虽然此版币系当时钦州、防城等地造币厂铸造,史称“八属银毫”。但此版币却实属当时的广东南路(现如今广西沿海一带,在当时是属于广东省的,直到解放后钦州、防城等地才被划为广西省),其范围涉及现在的广东南部,广西沿海地区,海南等地区。所以不能单用“广西版”来命名,应以历史名称命名为“八属版”更为适当。

此版的主要特征还是看背面,首先来对比下此版和官方标准版背面特征的区别:下图中,广东官版的20内纹路是左边低,右边高;相反,八属版的左边高,右边低,且0内的两排纹路比官版少一点的,红线处可以清楚的对比出来。下图中,A,八属版的英文字母明显比官版粗;B,八属版的英文与内齿和珠圈之间的间距小于广东官版;C,数字2与内珠圈的间距也比官版小,且D处2字内的空间也比官版小。下图中,A,英文有开叉;B,0内的纹路比官版少了点。

下图中,A,字母E常见于中间一横缺笔,B左右边花断开不相连,且略小于官版的边花。

此版最大的特征就是背面(如图A)。如何去断定是不是“八属版”,其主要特征还是在背面,我们就需要掌握它的几点主要特征:A,背面20内的纹路是大波纹的(也有泉友称为高低纹,基20内的纹路左高右低);B,左右边花的花瓣是断开不相连的;C,英文字母粗笔,英文“KWAN”上下横比较粗,其它局部英文有开叉现象(这种风格也被一些泉友称之为英文艺术体);D,下面英文“TWENTY”中的英文“E”有断笔现象,且断笔的部位主要是中间的横,也有下横断笔,只见过少数为不断笔,这种现象暂时还不清楚是如何造成的。可能是由于修模,或者铸造等客观原因造成的,也可能是造币厂的暗记。

综合各自的特征,根据版别变化分为六大类:A类是出现在八年、九年里的广东官版面配八属版背(背大波纹、左右断边花、个别版有英文艺术体和E缺笔横等特征);B类是出现在九年、十年里的“馒头银”八属版,正面特征为银字“艮”内横为馒头形状,左右边花断开,背面为典型的八属版背;C类是出现在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里的“短横银”八属版(正面短横银、左右断边花、扁口中,背面大波纹、左右断边花、个别版有英文艺术体和E缺笔横等特征);D类是一种背面模具原因造成英文断笔,字体复打,毛打等。E类是出现在九年、十一年、十二年里的八属版英文E缺两笔横版(背面大波纹、左右断边花、英文E缺笔两笔横,个别有英文艺术体;正面有两种,一种是短横银、左右断边花,别一种是官版面);F类是十三年八属版平行贰(正面平行贰,背面大波纹、左右断边花、英文艺术体、E缺笔横);G类是十三年八属版背20内异波纹版(正面短横银、左右断边花,背20内异波纹,英文弯腰P);

最后在这里还要介绍一种出现在九年、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里的背20内VV纹版。这种版并非完全像前面提到的那几种八属版,但却拥有八属版的一些典型特征。比如:正面短横银、左右断边花,背面左右断边花等几个只出现在八属版的典型特征。虽具有八属版的典型特征,但版别之间的区别又十分明显,这应该是八属版的不同造币厂生产的不同版别,把背20内VV纹版另归类为背20VV纹版别中。A类,八年官版面配八属版背

在早期八年和九年用的是与广东官版十分相似的面模,特别是银字内的横、左右的边花和官版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不放大仔细对比的话,基本找不出明显较大的区别。

B类,九年馒头点,左右断边花

这种馒头点的面模,和之前与官版相似的那种面模区别已经开始明显。其特征:A,银字的“艮”中间的横为“馒头点”,这种“馒头点”银字的面模目前只发现九年和十年,最后从十一年开始又演变成别一种短横银的面模;B,大边花,左右边花花瓣断开;C,银字“艮”的撇也变细了;具有B和C的这两种特征的面模,从九年开始一直延续到十三年,应该是修模原因。

C类,十一年短横银,左右断边花,扁口中

从十一年开始,正面特征变化已经十分明显了,

A,面模银字从“馒头点”演变成“短横银”(如下图),

B,左右边花花瓣断开;

C,银字“艮”的撇变细;

DEH,中華民國十一年廣東省造等字整体变小变扁了,且中字的口是所见所有版别中是最扁的,从目前发现的此版中,十一年的“一”字字体变化多样化粗细不一;

F,贰字的“貝”左上角大开口,貝上面的那横是由粗变细的;

G,细斜点。

以上这些特征一直延续到十三年。

D类,大波纹版背英文E断两笔横版

这种背模和常见的八属版背模只在英文“E”上略有区别,目前发现拥有这种面模的有九年,十一年,十二年。这就让我觉得有些奇怪,难道这是两套模具?

E类,各种英文断笔,字体复打,毛打等除以上这些主要特征上的区别之外,各种面模和背模还有些其它的不确定性特征。这些特征并不是所有八属版都有的,但却在个别八属版上出现,个人推断这种不确定性特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模具原因造成的。

F类,八属版平行贰还有种十三年的面模,其特征十分独特,文字风格与福建平行贰十分相似,主要特征为:

A,平行贰,“貝”字十分方正;

B,左右边花不断笔,但不规整又区别于常见的类似官版的边花;

CD,“中華民國十三年”“廣東省造”这几个字也与常见的风格不同,特别是“省”字。银字“艮”的中间一横也和官版相似。

从目前所掌握的实物证据来看,个人认为这是种错混版,是福建和广东南路两地*阀模具的混配。回顾历史,在那种*阀相互割据相互争夺地盘的年代,个人认为这种可能性是成立的。邓本殷早年追随陈炯明在漳州建立“闽南护法区”,后又攻回广东,又在广东南路一带割据,最后统一建立“广东南路八属”。所以具有福建风格的模具随*阀出现在广西一带也不是不可能。

G类,C面配背20内异波纹版

C面配的是一种背20内异波纹版,这种版别比较稀少,其正面特征为标准八属版的C面,但背面和之前八属版一直延续使用的八属版背完全不同。其主要特征是:A,背面20内异纹,和之前的20内大波纹截然不同;B,上面英文“PROVI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P”是弯腰的;C,左右边花不断笔,是典型的官方标准版边花。

以上这几类版别中,按年份的存世量从多到少,依次是:十一年十三年九年十年八年十二年八属版版别介绍:

A1,八年官版面配八属版背

英文无明显艺术体,E断两笔。

A2,八年官版面配八属版背

英文艺术体E断笔横,典型的八属版背。

A3,九年官版面配八属版背

B1,九年馒头点八属版

B2,十年馒头点八属版

C1,十年短横银八属版

C2,十一年短横银八属版

典型的C面,正面一字中等粗细,短横银,左右断边花,扁口中。背面英文E不断笔

C3,十一年短横银八属版

典型的C面,正面一字中等粗细,短横银,左右断边花,扁口中。背面典型的八属版背。

C4,十一年短横银大一八属版

典型的C面,正面一字粗大,短横银,左右断边花,扁口中等等。背面典型的八属版背。

C5,十三年短横银八属版

十三年短横银八属版在模具方面有些区别

两种十三年八属版正面对比图:D1,九年大波纹版背英文E断两笔横版

D2,十一年大波纹版背英文E断两笔横版

D3,十一年大波纹版背英文E断两笔横版

D4,十二年大波纹版背英文E断两笔横版

E1,十一年短横银细一八属版(背英文GES断笔)

典型的C面,正面一字很细,短横银,左右断边花,扁口中等等。背面典型的八属版背,背面"TUNG"的G和右边花上面的E字都断笔。

E2,十一年短横银八属版(背英文GES断笔)

典型的C面,正面一字中等,短横银,左右断边花,扁口中。背面典型的八属版背,背面"TUNG"的G和右边花上面的E字都断笔。

E3,十三年短横银八属版(背英文GES断笔)

典型的C面,正面一字中等,短横银,左右断边花,扁口中。背面典型的八属版背,背面"TUNG"的G和右边花上面的E字都断笔。E4,十一年短横银八属版(中華三打背英文GES断笔)

中華两字三打,背20内纹路复打。背面英文GPROCES断笔,应该是上面GES的后续版别。E5,十一年短横银八属版(背英文GES断笔)

背面英文GPROCES断笔,应该是上面GES的后续版别。

看下以上几种十一年的细节对比图:红色箭头为相同处,绿色箭头为不同处。

F1,十三年平行贰八属版G1,十三年八属版面配背20内异波纹版

下面来看下十三年广东官版、广西前小五后小四版、八属版的细节对比图:

上图中可以看出,十三年的西毫和八属东毫“贰”字十分相似,A,“貝”字左上角大开口;

B,“二”横左粗右细;

C,点细斜;

D整体笔画都比官版略纤细。

“毫”字中间的横同样比较官版略纤细。

“银”字整体也和十三年西毫十分相似,特别是“釒”字旁右上点,“艮”的左上角大开口,中间短横,细撇。

“幣”字整体风格和十三年西毫也十分相似。

“年”字风格也同样相似,字体比较纤细,斜点,点下的横有个凹口。

此篇文章笔者最早发表于年5月。由于已经过去近9年,可能会有遗漏,在版别的分析上也可能有误,因此仅为个人观点供大家学习参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