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的深沉、坚韧、激昂,这里都有
在浙江版画界,有4位版画领*人物号称“两张两赵”:张漾兮、张怀江、赵延年、赵宗藻。两个多月前,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张远帆先生代表家属向浙江美术馆捐赠了父亲张怀江的版画作品329件、版画原版11件、速写132件以及年画和宣传画原稿、漫画剪报等早年美术文献资料。
经过精心梳理和准备,以“瘦骨刀*”为主题的张怀江作品展昨天在浙江美术馆开展,这也是浙美推出的浙江版画“两张两赵”系列画展的一部分。本次展览展出张怀江各时期代表性作品近200幅,在《苦力》中,他用老辣、硬朗的刀法,夸张而富有力度的人物造型,表现出了旧上海拉车劳工不堪重负的艰辛生活;在《方志敏在狱中》、《同心合力》等作品中,将严谨的造型、完美的构图和富于金石味的刻作手法融于一炉,独树一帜;在《支柱》与《不平处的激流》中,可以深刻地体会到画面迸发出的深沉、坚韧、激昂的精神力量。
他们那一代,都把鲁迅当做艺术上的父亲
在“黑白·力量”(代表作)展厅内,可以看到很多以鲁迅及其相关作品为主题的版画作品,而在展厅中央一道长廊,整个幅面展出的则是《狂人日记》的木刻连环画。其中最后一幅为著名的“救救孩子”,是张怀江过世前的最后一幅作品。
张怀江(1922-1989),我国当代著名版画家、美术教育家,1954年美院版画系建系,他是参与者。
张远帆是张怀江的长子,回忆父亲,他说,当年鲁迅自费编印的《珂勒惠支版画选集》给父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供在案头时时翻看。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父亲一直在刻鲁迅的主题。他还写过一篇文章,叫做《鲁迅教我握正刻刀》。
1936年鲁迅过世,张怀江只有14岁,但鲁迅的“木刻当以黑白为正宗”,却让他执迷一生:先生的这句名言多年来一直被木刻艺术家奉为圭臬,张怀江就是其中一位终生迷恋于黑白木刻并取得杰出成就的版画家。而这些生活的印记、创作的经验都是张怀江攀登版画艺术高峰的基石,也在他的主攻方向——黑白木刻中产生积极的作用。
“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不是我父亲特有的,那一代版画家都把鲁迅当做艺术上的父亲。”
展品背后的小秘密
如果不仔细看这些展品,你就不会发现一个秘密。
展品上的签名,并不是出自张怀江一人之手,而大多数版画展品也不会像当代版画一样每张都标上了序号。
张远帆告诉,中国的版画市场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直到父亲去世时也没多热闹,“所以像我父亲这样老一辈的版画家,早期都没有市场意识,他们创作的作品一般也都缺少签名和发行数量的编号。”
所以,在张怀江突然去世后,张远帆和他母亲替父亲在许多作品上完成了签名这一道程序,为父亲的创作生涯画上圆满句号。
说到版画市场的话题,张远帆还说了一桩在今天人们看来目瞪口呆的事:
多年前,三尚艺术馆的张健在美院门口开一家小小的印象画廊。“有一天他拿着一叠画来我这儿,都是父亲还有赵延年、赵宗藻几位老师的作品。我问是从哪儿来的,他告诉我是从收废品的人那儿收来的,只花了几千元钱!”
原来,当时大家普遍没有市场意识。出版社大大咧咧地在版画上留下符号,用了以后又随意扔在了档案室。再后来,这些版画就被当作废品处理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