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消失的技艺之手工编制斗笠[组图]
湖北省郧县白桑镇杨家河村71岁的老人罗高太在修剪帽坯上的竹毛和竹茬。中国图片库 曹忠宏摄
湖北省十堰市郧县白桑关镇杨家河村71岁的村民罗高太,从16岁开始编制斗笠。50多年来,他累计编制斗笠3万余顶,斗笠俏销鄂、豫、陕三省乡村。由于他编制的斗笠做工精细,美观耐用,深受百姓的喜爱。
斗笠是学名,在十堰境内,人们称为“雨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多农村家庭会做编斗笠这种活儿。随着时代的变迁,这门老手艺也随着时间流逝而渐渐“老”去。因为现代农业科技、农业机械的运用,真正需要“日晒雨淋”到地里干活的时候少了,人们出门也大多用上雨伞,加之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戴斗笠下地劳作的人更加少了。于是,斗笠大多被束之高阁,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斗笠的制作技艺十分讲究。编斗笠从帽顶开始,在一个专门为编斗笠制作的模具上,按一定规律将篾条编成帽坯。每一个斗笠都需要两个成形的帽坯,当两个帽坯都编好后,篾匠师傅会将事先准备好的粽叶打湿、泡软,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在其中一个帽坯上,之后压上另一个帽坯,最后用柔软的篾条将夹着粽叶的两个帽坯进行锁口,斗笠就基本完工了,稍作修整后便能够使用。
罗高太介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雨帽”在乡村颇受欢迎。那时,杨家河村的许多家庭靠编“雨帽”获得一定经济收入,村里卖出的“雨帽”质量好,在十里八乡很有名气。但现在村子里还继续编“雨帽”的,也就只剩他一个人了。
[1][2][3][4][5]下一页尾页湖北省郧县白桑镇杨家河村71岁的老人罗高太在编斗笠。中国图片库曹忠宏摄
前一页[1][2][3][4][5][6]下一页尾页湖北省郧县白桑镇杨家河村71岁的老人罗高太在地上画编制斗笠的平面图。中国图片库 曹忠宏摄
前一页[1][2][3][4][5][6][7]下一页尾页湖北省郧县白桑镇杨家河村71岁的老人罗高太在晾晒编制斗笠的帽坯。中国图片库 曹忠宏摄
前一页[1][2][3][4][5][6][7][8]下一页尾页湖北省郧县白桑镇杨家河村71岁的老人罗高太在备篾子。中国图片库曹忠宏摄
前一页[1][2][3][4][5][6][7][8][9]下一页湖北省郧县白桑镇杨家河村71岁的老人罗高太打着火把出发,走乡串户销售斗笠。他要抓住凌晨、中午、晚上农民在家的时机出售斗笠。中国图片库曹忠宏摄首页前一页[5][6][7][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