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职业能力视角构建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27790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医院地址

从职业能力视角构建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会计工作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如何使会计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成为当前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会计专业具有较强的技术性与实践性,要将会计方面的工作做好,既要求从业人员掌握深层的专业知识,又需要从业人员具备熟练的操作能力与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以往会计教育只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与操作技术的培养。为了提高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社会就业率,应该树立“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创新发展会计专业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本文探讨分析了高职会计专业中能力及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如何在能力视角下实施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变革的思路。


中国论文


关键词:能力视角;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各单位对于会计从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如何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合格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大家所关注的。而传统的高职教育模式重知识的传授轻职业能力的培养,重学科系统化轻职业岗位对人才综合能力的需求,进而导致培养出的人才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和专业岗位的需求。因此,要改革传统高职教育模式,就要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制,还必须把握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培养会计专业职业综合能力为目标,将能力本位观念融入到课程设置中。根据研究分析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看出,依旧存在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思想体系,因此要加强调查研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这对于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能力及能力本位教育


在心理学中能力属于心理特征的一种,它能够直接实现人们在某项活动中需要具备的心理条件,同时还会对完成活动的效率高低产生影响。能力既包括一个人目前已经存在、可以直接表现出来的成就,而且还包括了其自身拥有的发展潜力。能力不完全包括技能或者知识,知识属于人脑接触客观事物后出现的主观意识的表现,技能则属于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动作执行积累经验的表现。只有不断将技能与知识进行运用和迁移,才可以把两者转换成能力。由此可知,高职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要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其自身所具备的能力。


“能力本位教育”即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是近年来世界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主张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其核心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能力为本位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推行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模式,构建能力导向型的教学评价机制等。目前高职教育的现状是还沿袭传统的“学科本位”教育,重视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要求。能力本位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旨,以职业能力为基础通过分析确定学习的目标,以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的专项能力为依据进行课程设置,并确定相应的评价体系。


不同于“学科本位”或者“知识本位”的教育理念提出的“能力本位”的教育,与传统职业教育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表1的比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能力本位高等职业教育与传统职业教育的不同特点,并启示我们如何改善目前的职业教育工作。


表1 能力本位高等职业教育与传统职业教育的比较


二、我国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1.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不适应企业发展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前,一些高职院校不能正确认识职业教育的特色,不能科学定位,在办学中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向一般性本科院校、综合性大学靠拢;二是向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靠拢。这完全偏离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正确定位,丢掉了生存发展空间。由于这些学校定位模糊,在教学上就没有了“中心思想”,课程的设置没有充分考虑职业和岗位的要求,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严重脱节,最终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就业的要求。


2.教学模式与本科学院会计专业相似


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仍然没有摆脱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理论学习抽象不利于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原有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重学科性的基础知识而轻知识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在课程设计时理论课程占据很大份量,而实训课程往往被忽略课时量较少。使得学生在学习理论课时,只是盲目进行接收,学习目的不明确,对所学内容只是机械性地记忆。在实践中,学生不会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由于缺少实践操作的机会,造成他们的实践能力不强。随着近年来的不断发展,尽管实训课程逐渐被重视,但会计课程的内容无外乎使用传统的教材,只是在形式上进行稍微改革,就是将原本的记录作业转化为在凭证、账册上处理账务。如果继续采用这种陈旧的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将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无法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


3.会计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低下


大多数高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均提高了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培训力度,但课堂教学依旧是高职教师的教学重心,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没有整体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性,造成教学内容难度较大,使教学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同时也造成实践教学质量降低。而且,因为部分高职教师没有很好的履行自身的工作职责,也没有对会计行业进行调查和资料收集,从而无法有效组织知识模块来实施教学,导致会计专业课不具有针对性与时效性。另外,从课程内容设计上往往忽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各种职业综合能力,使得学生职业能力低下,职业道德意识不浓,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三、加强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与能力本位的必要性


1.会计行业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对外发展与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了多元化的业务形式,会计行业也将面临新的机遇与考验。随着新型经济业务的诞生,相关的经济工具、设备也应运而生,这使得经济业务存在的不定性因素也越来越大,从而使会计行业对从业人员的技术操作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深层的专业化知识,而且还必须存在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对外发展推动了会计行业的国际化发展进程,使大量的外国企业涌入中国市场,这些外企将会计从业人员的规范要求又提升了一个层次,其不仅要求会计人员熟练掌握专业化技术,而且需要会计人员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同时外语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2.改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现状的需要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与许多专业的课程设置相似,均受到普通高等教育课程体制的制约,而且还具有严重的学问化倾向。因此,要对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必须重视其体制中存在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同时还要重视会计专业知识的通用性与基础性。首先运用先进的科学方式来教导高职学生如何有效掌握充足的基础知识,然后将这些知识运用于实践工作中。一般情况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均具备自己独特的体制和条件,在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中往往会将理论教学作为主体。但在实际中,如果学生没有获得充足的职业实践活动,就不能够掌握足够的职业技能,这对未来在工作岗位上的发展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由于学科本位课程观念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针对这些弊端提出了能力本位课程观。它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在课程开发思想方面,能力本位主要是以学科体系为基础,通过创新改革转化为将项目作为载体的形式;在课程开发方法方面,能力本位把探讨工作岗位作为起点,改变了传统的把学科作为起点的方式;在课程实施过程方面,学生将传统的被动学习基础知识、孤立实践活动,转化为能够自主构建能力、技术、知识的过程。在传统的职业教学中主要的主体力量是教师,通过能力本位课程设置的实施,学生成为主体力量,因此必须要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创建出良好的学习情境。


3.优化高职生知识、能力结构的需要


就目前高职学生的知识体系而言,其主要是将积累到的专业知识作为目标,一般的思维方式包括形象思维方式与实践思维方式。这种将知识体系本身具有的储存与吸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的方式,主要通过在实践过程中的直觉而产生,所以存在一定的形象性与直观性。通过以上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在开发设计高职课程时必须注意,会计专业知识系统具有的知识结构以及其特点。为了使高职学生能够快速、正确地掌握会计知识,就必须将知识体系规划成不同的课程科目,并进行充足准备、层次分明地组织教学。


四、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高职会计职业能力构成要素


作者针对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和企业需求,提出了按照职业能力来划分的3个层次以及20项能力要素的高职会计职业能力构成要素,编制出会计综合职业能力分析表,确定会计专业应该培养的综合职业能力,如表2所示。


3个层次包括核心能力、会计通用能力、会计特定能力。核心能力主要指从事任何职业工作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并且能够体现在实际的职业活动中个人最基本的技能,会计通用能力主要指会计行业的相关职业、岗位所需要学习的基本能力,而会计特定能力主要指从事会计行业、岗位必须掌握的专业能力。


表2 会计职业能力层次结构及构成要素


2.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通过对高职会计专业综合职业能力要素的分析,将分析结果应用于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构成上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完成的教学模块,即根据能力需求设置相关课程。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必须紧扣综合职业培养主线,以专业技术能力训练为核心,淡化公共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界限,并以这三个模块为基础重新整合课程体系。


公共通识模块课程的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英语、财经法规、财经写作、体育等课程。此外,组织安排会计专业的学生参加英语证书评定考试,以及国家计算机证书评定考试;根据学生专业需要安排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考前培训,而且规定部分专业和部分年级的学生必须进行相关证书的考试,为未来在会计企业职位竞争中具有更大优势打下扎实基础。


专业基础模块课程包括会计学基础、经济学基础、统计学、经济法、管理学原理、点钞、小键盘录入等,为专业技能模块打下基础。这一模块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例如《经济法》一课就应突出会计专业特点,加强对会计法、税法、公司法、银行结算法律制度等知识的学习。再比如在《会计学基础》教学中应结合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内容,以主要企业的经济业务为基础进行教学,并要注意与各行业、各类企业会计业务的核算方法的衔接。


专业技能模块的课程主要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纳税筹划、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等课程,并侧重于手工实训和电算化实训课程,例如会计分岗位实训、综合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ERP教程等,根据学院考试的相关规定来安排学生进行评估考核。安排学生参加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试的培训课程,并规定部分专业的二年级学生必须参加考试获得证书。另外组织会计学生参与会计电算化国家竞赛,也可以参与主流ERP软件应用能力方面的证书。在课程教学时,规划出有效的会计综合实训内容以供学生学习积累,根据对企业内账务问题的处理进行模拟,让学生了解到整个会计环节的项目与流程,提高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在就业方面具有的综合竞争力。 3.建立就业导向“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中,主要把就业作为指导方向,把培养职业能力作为主要目标。根据这一教学方式,使学生将课堂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锻炼其校外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工作积极性,从而达到岗前零培训的目的。使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够适应当代高职教育的发展。


在会计教学中采用“工学结合”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训专业能力,但就目前的经济市场而言,落实“工学结合”模式存在一定的难度和局限性,如作为企业中心部门之一的会计部门,一般情况下不会选择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这使得大部分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受到影响,也影响到会计专业毕业生顶岗实习的最终结果。所以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建设学院内专门向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基地,通过企业建立自己的教学实训基地。比如利用所在城市的特色产业群和经济区设立分部,更好的与地方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接触实践工作的机会,加快人才的培养。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教学基地是利用社会资源开展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重要方面。


4.建立“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培养有综合职业能力应用型人才需要优化我国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师队伍结构,在我国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中,如果没有一批具有过人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的教师作为支撑,就无法满足科学技术进步对人才培养不断提出的新要求,优化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需要做到的就是建立“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一方面需要教师掌握先进的理论教学水平,另一方面需要教师承担起高职院校职业性人才培养的需要,掌握先进的实践操作技术,加强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职人才。


目前大多数高职学校的专业课程教师不属于“双师”类型,教师设置的会计模拟实训课程和真实的会计职务存在较大差距,针对这一方面的不足,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开展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学习活动,并培养会计教师的研发能力。此外,学校可以制定相关鼓励对策,安排教师定期进修和培训,并评估考核培训结果,鼓励会计教师参加资格证书的评定考试,组织教师参与和会计专业相关的活动;安排教师带领学生到会计企业进行参观,并加入顶岗实训中;从知名企业聘请专业化、具有丰富岗位经验的会计师,到校内实训基地内与教师进行学术研究和教学指导。


5.构建学习质量“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评价方法必须要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指导思想,将学生在课堂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作为评价的重点,同时还要关注学生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力,并把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列入评价范围内。


对传统闭卷考试考核模式进行改革,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情况、日常成绩进行分析总结,把学生所采用的学习方法、自身的学习态度都归到考核范围内,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控制与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同时加强学生及其家长、用人单位、社会媒体等的评价。能否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人,是否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应该成为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高职院校要定期和用人单位沟通,掌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弥补学生专业能力方面缺陷。同时也应加强学校与校友会之间的联系,这既可以把握以往教育质量的情况,也可以对在校学生的教育进行相应改进,促进培养过程的良性循环,进而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12):.


[2]王利明,陈小荣,刘鹏飞,周国烛,怡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技术[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14(3):.


[3]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9(14):.


[4]王志辉.以行动为导向构建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J].财会月刊,2011,1(11):.


[5]赵箔.高职《基础会计》课程开发思考[J].教育园地,2010,6(4):.


作者简介:周虹(1974.04- ),女,汉族,北京人,上海立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财务会计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