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人生最高级的活法,就一个词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sfxbdf/
苏东坡雕像(来源网络)

苏轼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这些经历塑造了他乐观浪漫的性格。虽然历经官场失意,丧妻,丧子之痛,可无论人生是如何起起落落,苏轼都用乐观豁达,超然物外的态度去面对。

从天之骄子沦落为四海飘零的罪臣,这样的打击对于很多人来说,几乎是致命的,可是,苏轼没有沉沦颓废,反而在逆境中获得了精神上的超越。

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最高级的活法,就是一个词:乐观旷达。

1、走出痛苦,找到心灵寄托

自古文人多磨难,屈原被流放,司马迁被施宫刑,孙膑被挖膝盖骨……命途多舛的文人并不止苏轼一个,但像他那样历经磨难,依然不改洒脱豪放情怀的却并不多。我们今天读苏轼的诗文,感受他跌宕起伏命运的同时,可以发现,尽管人生充满苦难,但他却总是想办法找到寄托,让自己的生活有滋有味,洒脱自在。

文学、书画和美食,是苏轼为自己苦闷的心灵找到的出口。

在黄州,他常常跟朋友去游山玩水,怀古吊今,感受大自然的雄奇美丽,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期间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歌和散文,被称为“赤壁三咏”的《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就创作于这个时期;他的书法作品《黄州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当时的人们争相收藏;他还精于绘画,特别擅长画墨竹、怪石和枯木。苏轼是古今少有的全才。

对文学和艺术境界的探索,排解了苏轼心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让他满目疮痍的日子有了快乐,他将颠沛流离的日子,活成诗和远方。这份豁达和修养,便是苏轼留给我们后世人最重要的精神财富。

这些精神上的寄托,让苏轼的心灵变得开阔,而在日常简单质朴的生活中,苏轼也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

他是一个充满烟火气息的文人,一生坎坷,可是钟情美食的天性,让他贬到哪里,就吃到哪里,不单治愈了自己,也让世人忽略了他的苦难,而爱上了他的达观。

当初,苏轼死里逃生被贬谪到湖北黄州时,心情是沮丧悲观的,可是看到长江绕黄州城而过,就想,江里的鱼一定很美味吧;看到山上翠竹青青,就感觉到竹笋应该很鲜香吧,这一来,贬谪的苦闷少了许多。

因为非常贫穷,苏轼只买得起富人们不吃的猪肉,猪肉不好吃,他就研究新做法,自创了口味独特的“东坡肉”。

后来,苏轼被贬瘴疠之地惠州,买不起羊肉,就买没人要的羊脊骨,用自创的方法烤熟吃里面的碎肉,还幽默地说吃到了海鲜虾蟹的味道,因为太好吃把肉都剔光了,弄得身边的狗很不开心。

晚年,苏轼被贬到物质更为匮乏的海南,他也能创造性地对食物进行加工,比如海南多蚝,他将蚝肉放入浆水、酒中炖煮,结果,发现竟然是从来没有吃过的美味。他把个头大的蚝肉,放到火上烤熟了吃,认为色香味俱全,是菜肴中的上品,人间再没有比这更好吃的东西了。

如今,“东坡肉”、“羊蝎子”、“烤生蚝”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中华美食。而在当时,它们却是苏轼在艰难的环境中,为了生存不得已的选择,苦难的日子不好过,他就想办法把痛苦的生活努力变得比较美好。

就算是小小的吃食,苏轼也认真地给它们赋诗,表达了生活的情趣,也冲淡了艰难生活给他带来的痛苦,展示了他奋发昂扬的精神气质和豁达乐观的人生情怀。

“人间有味是清欢”是苏轼在经过痛苦的人生磨难之后,产生的顿悟。他向往清欢,把清欢视为真正的人生之味,而且是人生至味!这种人生感悟是受美食的启发而来的。可见,美食给他带来口福的同时,也给他提供了丰富的人生感悟与智慧。
  

对文学艺术和美食的追求,治愈了苏轼饱经磨难心灵。而对心灵安宁的追求,让他把曾经的敌人当成了朋友。

林语堂《苏东坡传》

2、放下恩怨,迎来潇洒人生

苏轼一生,逆境多于顺境,苦难多于安逸。但他始终开朗乐观、意气昂扬,不气馁不颓丧,做人襟怀坦荡,做事心安理得。

苏轼与王安石曾为政敌,同朝为官,因为政见不同,两人水火不容,王安石变法时,苏轼极力反对,为了不让苏轼影响变法,王安石把他排挤出了京城,可是当朋友中有人咒骂王安石的时候。苏轼却说:“我虽然视他为政敌,但我相信他是个品行高洁的人。”乌台诗案苏轼身陷牢狱时,王安石仗义相救,证明了苏轼对他人品的判断。

后来,重新得到重用苏轼主动去拜访了被罢相的王安石,两人冰释前嫌,惺惺相惜,苏轼甚至说,十年前我就应该追随您。表达了对这位前辈由衷的敬意。

苏轼和王安石,都是光明磊落,具有君子风范的人,他们虽然曾为政敌,但为的都是国家,没有个人私怨。做人襟怀坦荡,做事问心无愧是他们共同的品格。

苏轼的另一个政敌章惇与他曾是挚友,乌台诗案苏轼落难时,章惇也曾为苏轼辩护,但是在新、旧两党的斗争中,立场相异的两人卷入政治漩涡,渐渐变得势不两立,最后反目成仇。缺少度量的章惇为了置苏轼于死地。短短两年内,将苏轼一贬再贬,直到天涯海角。

新皇帝上台后,章惇被罢相贬到雷州,劫后余生的苏轼没有落井下石,反而让章惇之子章援转告他父亲,一切都过去了,恩怨不必再提了。希望他能保养身体,争取朝廷宽大处理,能够顺利北还!

面对章惇过去给自己带来的伤害,气量宽宏的苏轼选择不再计较,体现了他真君子的品格。反观章惇,心胸狭窄,心狠手辣,千年以来,一直受后人诟病。而苏轼宽广的胸襟,磊落的人格则光耀千秋,令世人景仰!

最好的朋友,变成了最可怕的敌人,让人感慨;而苏轼与王巩一结交就成了终生挚友,则让人感动。两人不管身在何处,不管落魄与发达,始终是对方的精神支柱。苏轼旷达乐观,随遇而安性格的形成,深受王巩影响。

乌台诗案中,王巩受苏轼牵连被贬到了广西宾州。在流放的日子里,他经历了两次丧子之痛,本人也大病一场,差点客死他乡。苏轼心中难过愧疚,担心王巩对他心有怨恨,一直不敢写信去问候。没想到,王巩主动给苏轼写了信,对牵累之事只字不提,他不怨天不尤人的品格让苏轼深为感动。

王巩被赦北归时,苏轼特意写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诗句,表达了自己对王巩及他的侍妾柔奴随遇而安,豁达乐天精神的赞赏。

后来,苏轼的人生颠沛流离,受尽磨难,但每到一处,都能入乡随俗,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保持乐观和积极向上的心态,这来自于他为人达观的本性,更是深受挚友王巩处世态度的影响。

苏轼热爱生活,拥有善于解脱的智慧心灵,总能苦中作乐;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也让他能直面种种苦难和打击,变得坚韧,宽容。一千年过去了,我们想起苏轼,依然会从他身上感觉到生活很美好,人生可期待。苏轼乐观旷达的精神,也鼓舞着不同时代在逆境中前行的每一个人。

林语堂《苏东坡传》封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